天台九祖传讲义(六十)

母徐氏,梦香烟五采,萦回入怀。又尝梦吞白鼠,因觉体重。卜者曰:“白鼠者,龙所化也。

  智者大师的母亲俗姓徐,在《别传》中说:“母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也就是说他的母亲温厚善良,对人恭谨有礼节,生活节俭而不铺张浪费。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母亲非常喜欢吃斋持戒,亦即智者大师的母亲是信奉佛法的。一般来说,人在幼少年时期,受母亲的影响要比父亲大,因此他的母亲信佛这一点,对于智者大师人格的形成肯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下面的传记中就会讲到智者大师在七岁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到寺院里去,除大师自身善根深厚外,不能说和母亲的影响毫无关系。

在这里已经介绍了智者大师的父亲和母亲,但实际上智者大师还有一位哥哥,名叫陈针。他的名字在《摩诃止观》第八卷“病患境”中智者大师曾经提到过,另外在《别传》中也有记载,他大智者大师九岁。有关他哥哥陈针的情况,以后我们在讲智者大师的著作《小止观》时再予介绍。

智者大师的母亲在怀孕之前,曾经出现了两种瑞相,第一,“梦香烟五采,萦回入怀”。五采,青、黄、赤、白、黑五色,古代以五色为正色。萦yíng回,盘旋回绕。据《别传》、《续传》记载,当智者大师的母亲梦到香烟萦回,就想把它拂掉,这时听到有人告诉她说:“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智者大师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语,才没有把它拂去,因而“入怀”。

第二个瑞相是“又尝梦吞白鼠”,《续传》里面说这样的情况不止出现了一次,而是“如是再三”,于是智者大师的母亲“怪而卜之”。占卜的人说:“你所梦到的白鼠,那是白龙所化。”所以《续传》里面直接说“白龙之兆也”。

有关这两个瑞相必须连起来看,不能分割。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先看《宋书》第二十七卷的一段记载,书中云:“帝尧之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图中人)眉八彩,鬓发长七尺二寸……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

一般地,在讲智者大师传记时,最多提到智者大师“眉分八采”之相和尧帝之相一样,却不知两者在受生之前的瑞相也完全是一样的,由此更可证知智者大师是再来的大菩萨应世,绝非泛泛之辈。又或许尧帝就是智者大师的前身所化,先以先王之道引导众生趋仁趋义,后示比丘之相,以佛道光明攫众生无明之膜,光显佛法。因此智者大师幼年的时候有两个小名,一是陈王道,一是陈光道,其用意在此乎?此义前人未及,姑妄存之。

 

诞灵之夕,神光发屋(注:梁武大同四年戊午),邻人望之以为火,至则知其生子,众咸惊异,内外胥说。欲陈鼎俎,以为庆席,火灭汤冷,为事不成。

  诞灵之夕,即降生的那个晚上。神光发屋,神异的光芒从屋子里面发出来,这个时候正好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亦即戊午年,公元538年。

周围的邻居看见了以后,以为陈常侍家里着火了,于是纷纷赶过来救火,到了以后才知道是生下了一个儿子。大众一开始都感到十分地惊奇诧异,不过没过多久就“内外胥说”。胥,都,全。“说”字通“悦”,亦即里里外外不管是家人还是邻居都很高兴。于是就想陈设布置鼎俎,用来做庆祝的喜筵。鼎俎zǔ,泛称割烹的用具,即烹调用的锅和割牲肉用的砧板。然而由于智者大师的威德所感,生火怎么也生不起来,所烧的水自然也是冷的,“为事不成”。从这里可以看出智者大师一生下来就是茹素的,而且还要全家也跟着一同吃素,这种威德真是不可思议。

 

旦有二僧扣门曰:“此儿道德所种,必当出家。”言讫而隐。

  种,聚集。第二天早上有两个僧人来敲门说:“这个小儿是道德之所积聚,长大以后必定是要出家修道的。”说完以后就忽然不见了。道德,在这里“道德”二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社会生活规制,当知德者得也,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称为德。因此,在佛教基本精神中,“德”有自获其利的意思,而“道”则有利益他人的意思,自利利他具足,方是道德的真义,如《无量寿经》云:“长与道德合明。”然而欲想圆满自利利他的功德,唯有出家才能真正成办,所以一早就有圣僧前来告示“必当出家”。

祖师大德在出生的前后,大多都有种种的瑞相,预示着他的一生必定是不平凡的。既如民国时的弘一大师,出生时就有麻雀衔着松枝降临其室,这根树枝到了他临灭度时,还保存在他的身边。弘一大师曾有偈云:“天心月圆,花枝春满。”可能就与此有关(现在也有人提出说所谓的“雀衔松枝”一事并非事实,是有人乱编的。但此事在弘一大师生前就已经广泛流传,大师并未予以否认,因此也不能一定说是假的)。大家不妨回去问问自己的母亲,看看自己在降生的时候是否有什么灵瑞之相?

 

师眉分八采(注:《帝王世纪》:“尧十四月而生,眉有八采。”),目耀重童(注:《汉书·项羽赞》:“舜,重童子。”○童、瞳同),有古帝者之相,父母每藏护之,不令人见。

 这一段主要是讲智者大师的异相。眉分八采,是说智者大师的眉毛有八种彩色,和尧帝的眉相是一样的。《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元命苞》:“尧眉八采,是谓通明。”“采”亦作“彩”,《孔丛子·居卫》:“昔尧身修十尺﹐眉分八彩。”因此后来就用“八彩”来指尧眉或形容帝王容颜。小注中所标的《帝王世纪》,是魏晋时期皇甫谧(215~282)所撰,共有十卷,起三皇,尽汉、魏。

目耀重童,耀,明亮之义。童,即“瞳”,也就是说智者大师的眼睛有两个瞳孔,目光炯炯。这个异相和古代的舜帝一样,小注中引用了《汉书》为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东汉班固所著,体例大致沿袭《史记》,记录了西汉一代的主要史事,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在《汉书》第三十一卷“陈胜、项籍传”的末尾(项籍即项羽),班固有发表评论的“赞曰”,其文和《史记》略同,原文云:“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亡其国……不自责过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从这里可以看出,舜帝和项羽也都是具有重童子的。《论衡·骨相》:“传言黃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嚳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

因为眉分八采、目耀重童都是古代帝王之相,所以智者大师的父母经常把这些异相隐藏保护起来,轻易不让人看到。这是因为在帝制时代,如果一个人具有帝王之相,而且又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很容易被人诬陷为有不安分甚至是造反之心,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智者大师的父母总是藏护之,尽量不让别人知道。

 

在襁褓中,卧即合掌,坐必面西。

  糨褓,“襁qiǎnɡ”原义是指背小孩的宽带子,“褓bǎo”是指裹婴儿的小被子,襁褓就是比喻幼儿时期。在智者大师还是幼儿的时候,每次睡的时候必定合掌而卧,而当他能够坐的时候,则必定面向西方。

智者大师从一出生就预示着将来要往生西方,所以在临终前“专念弥陀、观音及般若名”,又云:“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可见智者大师临终时是往生西方的。但有关这一点也不可定执,因为象智者大师这样的深位菩萨,十分世界任意都可以前往,因此也有人说智者大师是往生弥勒兜率内院的,两者并无矛盾。不过,从智者大师一贯的形迹示现看,说智者大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亦未尝不可。

 

【梁大同十年(544),7岁】

七岁喜往伽蓝,蒙僧口授《普门品》,一遍成诵。

  伽蓝,僧伽蓝摩的简称,译曰众园,原指可供建设众僧居住的房舍用地,后转为包括土地及建筑物的寺院总称。《十诵律》卷五十六云:“地法者,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房舍故。”此即伽蓝的原义。一所伽蓝之完成,一般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即伽蓝须具有大殿、讲堂、塔、钟楼、藏经楼、僧坊、食堂等。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的白马寺。

智者大师在七岁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到寺院里去,承蒙寺院里面的僧人口头传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智者大师只听了一遍就能完全记住背诵下来。诵,背文暗持。

唐梁肃《止观统例议》有云:“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夫生而知之者,盖性德者也;学而知之者,天机深者也。若嗜欲深,耳目塞,虽学而不能知,斯为下矣。”智者大师可谓是生而知之的上圣,如《全唐文·大泉院创建佛殿功德赞》卷九百八十八云:“生知者印印相承,积习者如如不断。”当知在因必籍师保,果满可称自悟,两者一不可缺。作为凡夫的我们,不可自轻,因为宿世善根不可思议故。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