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六十二)

夜梦瑞像,授金色手,从窗而入,三摩其顶。由是深厌家狱,思求出家,二亲爱之,不获见许。

  智者大师白天在长沙佛像前发愿,晚上就梦到此像伸金色之手,从窗户而入,摩顶慰志。从此以后,就深深地厌恶“家狱”,一心想求出家修道。  

家狱,大般涅槃經》卷十一云:“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故《释氏要览》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可见出家的真正含义是出离烦恼之家,观三界如火宅,如《妙法圣念处经》卷二云:“住三界时,如牢狱想。”

因此在这里可作四种分别:1、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虽为僧伽,但心犹有顾惜爱恋;2、身在家心出家,即虽在家受用妻子,但却不耽染欲乐;3、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都无顾惜爱恋;4、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虽然学修佛法并不一定要出家的,但出家闲旷,更利于学修佛法,而且出家现清静幢相,有利于佛法住世。《中阿含》卷三十六说出家、在家各有自在与不自在之苦乐,谓在家以金银、真珠、奴婢使人等不增长之不自在为苦;出家则以其行随贪、嗔、痴欲之自在为苦。在家以金银、真珠,乃至奴婢使人之增长自在为乐;出家则以其行不随三毒之不自在为乐。《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在家之人如果想专精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而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萨修学功德的胜劣,皆谓出家功德较在家广大,另外《贤愚经》卷四也说出家功德无穷尽,现在大家既然都已经出家了,就应该善护其念,身心俱出家,庶能上报四恩,下济三涂。

智者大师虽然发心想出家修道,但“二亲爱之,不获见许”。从疼爱自己孩子的双亲来看,一定以为离开了社会的出家之路是十分艰难困苦,因此父母亲不同意出家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里面也有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内。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虽然我的母亲是信佛的,但当她听到我要出家时,还是觉得象世界末日一般,千方百计地予以阻扰。我问她:“你自己不也信佛、念佛的吗?怎么还阻止我出家啊?”她回答说:“我念佛是为了以后死了有钱用,并不是为了出家的。”在我们老家农村,一般的人念“阿弥陀佛”都是为了以后死了可以当钱来用,这从正信的佛教立场来看,当然是迷信,但请记住一点:这样的迷信比不信要好得多!!虽然她们不懂高深的理论,但她们向佛的那份心是十分真诚和单纯的。因此我们应该护念她们的那一份心,在必要的时候略加引导即可,而不应有任何的轻视,至少我自己就是从小受到母亲“迷信”的影响而最终走上出家之路的。

我的母亲之所以反对我出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子问题”。因为在农村一般人的心目中,出家是失恋者、事业失败者或走投无路者才干的事,好好的工作不干而去出家,这在世俗世间是很难被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我出家的很长时间里,父母亲对于此事一直讳莫如深,尽量不让外人知道。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才慢慢习惯和接受。我想,在这里智者大师的父母亲之所以反对智者大师出家,他们的心情肯定也是十分复杂的,世间恩爱,父母最重,这也是难免的。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十六谓出家有十八难行,其第一难行即为辞父母亲情。

 

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当拜佛时,恍焉如梦:见高山临海,山顶有僧,举手招之。须臾伸臂,至于山麓,接入伽蓝,见所造像在焉。

  智者大师想要出家的心愿没有得到父母亲的允许,因此他只好暂时不再重提此事,但向佛之心从来就没有松懈和放弃过,《别传》上说:“虽惟将顺,而寝哺不安。”于是“刻檀写像,披藏寻经”。刻檀,用檀香木来雕刻佛像。写像,彩画圣像。披藏寻经,打开箧藏以寻讨经论。这里的藏、经不能理解为一般的大藏经,因为汉文大藏经的编纂和刻板,最早创始于北宋开宝年间(971~983),一般称之为开宝藏。因此这里的“藏”是指箧藏,箧qiè,小箱子,因为古代的书都是木刻本,一般都是装在盒子里,故称箧藏。

佛像刻写完毕以后,智者大师在拜佛的时候,仿佛象做梦一样,看见有一座高山面临大海,这座山就是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约七十里的芙蓉山,本为海岛,后来淤为平地。下文中陈太建十年(578),智者大师应当时临海内史计诩之请作放生法会,讲经完毕以后,船出海口,看见芙蓉山,智者大师曰:“昔梦游海上,正似于此。”

同时看到在山顶上有一位僧人正在向智者大师招手,这个僧人就是定光禅师。往后智者大师第一次来到天台山,在见到定光禅师时,定光禅师就曾对智者大师说:“颇忆招手相引否?”

在《别传》中这几句话作“山顶有僧,招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也就是说智者大师看到山顶上有人招手,于是先登上了芙蓉山,和定光禅师回合以后,两人才一起来到了另一座山的山脚下。须臾,一会儿、很快。伸臂,即展臂,引申为闪臂而行。山麓,山脚下,这里是指天台山佛陇。从临海的芙蓉山到天台的佛陇,大约有七十公里的路程,但在梦境之中,或在有神通人那里,这点路程根本不算什么,所以须臾即至。

登上佛陇以后,定光禅师把智者大师接入一座寺院当中,见先前刻檀写像时的佛像就被供奉在寺院当中。这座寺院就是智者大师以后到了天台山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 修禅寺。

 

即悲泣自陈:“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用报四事恩惠。

  千部论师,这是指印度的天亲菩萨,又作世亲,是无著菩萨的弟弟,大约在佛灭九百年左右出生于北印度犍驮罗国。世亲一开始是在小乘的说一切有部出家,受持小乘三藏,造五百部小乘论,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俱舍论》,并称大乘非佛说。后来受到其兄无著的苦心劝告,世亲终于回小向大,十分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想割舌忏谢。这时无著菩萨劝止说:“昔以舌毁,今以舌赞,岂不善乎?”于是世亲菩萨复造论五百部,主要是弘扬唯识论,用来赞述大乘,时人呼为千部论主。

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衣服,饮食,房舍,汤药。

智者大师在寺院中看到自己所刻的佛像,不禁悲从心起,哭泣着自我陈述说:“我愿意学得三世一切的佛法,将来既使遇到象世亲那样宏才博赡之人,我也毫不畏惧,对之说法无有障碍,用来报答父母和世间的种种恩德。”

这些话虽然是在梦中所说,但同样令人充分地感受到青年时代智者大师那种伟大的理想和气概。他所立的宏愿不仅仅是要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而是要学习“三世佛法”。不仅仅是要救渡自己一个人,而是要以此来普渡众生。因此在智者大师想要出家的初心当中就已经包含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宏誓愿本身就是智者大师依经所立的,后来广泛普及为佛教的规范。正因为智者大师具有如此深广悲切的宏愿,所以才会发出既使是遇到象世亲那样的千部论主也毫不畏惮的豪言壮语,那么又怎么是金陵硕匠如法济、两琼等单轮只翼者所可以比拟的呢?

 

僧复指像谓曰:“汝当居此,汝当终此。

  定光禅师有鉴于智者大师心诚意切,于是指着佛像对智者大师预示说:“你以后会居住在天台山,也会圆寂在天台山。”此,这里是指广义的天台山,并非仅指佛像所在的寺院而已。从梦境所示,可以看出智者大师和天台山的宿缘深厚。

在《荆州碑》中说是为僧受具以后所梦,在《南山传》中云是住瓦官时梦,而在《别传》和我们教材上都说是未出家时所梦,可能是梦了多次,而在记述时有先后,并无矛盾,无需苦诤。

上来所讲的一段文可以用唐代颜真卿所撰的《天台智者大师画赞》来概括,其文云:“天台大师俗姓陈,其名智顗华容人,隋炀皇帝崇明因,号为智者诚敬申。师初孕育灵异频,彩烟浮空光照邻,尧眉舜目熙若春,禅慧悲智严其身。长沙佛前发弘誓,定光菩萨示冥契,恍如登山临海际,上指伽蓝毕身世。”颜真卿所撰共有九十句,是可以配乐歌赞的,非常动听。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