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父母相继倾丧。
讲 就在这一年(554),智者大师十七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就相继去世了。倾丧,覆灭丧亡,这里就是指逝世。
(注:按《荆州碑》:师欲游方,母曰:“父母甘旨,当何供邪?”师运慈心,指其茅化为稻,水化为油。今茅穗村、油河,尚存其名。)
讲 《荆州碑》,在《别传》中,灌顶大师记载了智者大师圆寂以后的十条灵异事迹,其中第十条云:“荆州玉泉寺造石碑,未得镌刻,智者像至,而碑上自然生脉成文曰:‘天地玄用出生。’或有磨刮,其辞弥亮。一境观读,三日方失。”所谓“智者像至”,《玉泉寺志》卷一云:“大业间,僧法偃于江都造智者影像,还至本寺,像身流汗如生。”(《中国佛寺志》第三辑)可见在荆州玉泉寺确实有有关智者大师事迹的行业碑,但翻检大藏,未见此碑,不知是否已经亡失了。
游方,意谓周游各地寺刹,参学问道。慧皎《高僧传》卷四载:竺法义“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又如唐贾岛《送灵应上人》诗:“遍参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问此公。”再如《水浒传》第四回:“智深道:俺行脚僧人,游方到此经过,要买碗酒吃。”甘旨,美好的食物,后多指奉养双亲,宋代陈深《次韵叔时述怀》云:“强颜微禄营甘旨,已约烟霞共结庐。”宋陈文蔚亦有诗云:“儿因逐食浪飘蓬,欲归无以供甘旨。”
这里的意思是说:智者大师想要到处去游学参方,但他母亲说:“如果你去远游了,那么父母亲的日常生活资具又当如何提供供养呢?”于是智者大师运用广大慈悲心,手指茅草,茅草当下化为稻谷;手指河水,河水就化为了油。
在《玉泉寺志》卷二“智者大师传”云:“智者大师,名顗,姓陈氏,颍川人,或曰荆州公安茅穗里人。”可见不仅在志磐大师的年代,直到清代(《玉泉寺志》是康熙年间所修),有关茅穗村、油河的名称还为一般人所使用。
昙照法师的《别传注》有自设问答云:“问:大师之父乃散骑常侍益阳侯,何故贫而无食?答:恐梁国遭乱,人逃国破,劫掠之后,财宝不藏也。”
(注:据此两文不同,当是前求出家,父母未许时事。今附见之。)
讲 这时志磐大师指出《荆州碑》和《别传》的不合之处。因为根据《荆州碑》来看,智者大师指茅为稻、化水为油之事是发生在出家以后想辞亲远游,但这在时间上是不对的。因为综合各种传记来看,智者大师是在双亲去世以后才出的家,所以志磐大师指出:指茅为稻等事应当是发生在智者大师以前求出家,而父母却不允许的时候的事情,并非是出家以后的事情,所以现在把它附录在这里。
指茅为稻、化水为油那是智者大师孝感神灵所致,不要说是智者大师这样的威德了,既使是世间人的纯孝之心,也一样能够感天动地,诸如雪中笋、冰上鲤等,不可胜数。(雪中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竹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中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的声音,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有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冰上鲤,西晋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后来父母患病,他衣不解体地侍候。继母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解,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来官至大司农、太尉。有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18岁】
年十八,辞兄求去。(注:梁敬帝绍泰元年也,兄即中兵参军陈针。)
讲 梁敬帝就是萧绎的儿子萧方智,绍泰元年即公元555年。中兵参军,官名,相当于地方军事长官。三国魏尚书曹有中兵郎,诸公府征战亦因而置中兵参军。南朝宋、齐、梁、陈和北魏等皆有。
在智者大师十八岁的时候,就辞别兄长出家了。在一般人的观点中,也许会认为智者大师是由于社会的崩溃,为了从那里逃避出来才进入佛门而出家的,但这种观点是恶俗的!也是肤浅的!从智者大师刚出生时的种种瑞相、第二天有圣僧来告知此儿“必定出家”、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往寺院里跑、听《普门品》一遍就能够背诵、在长沙佛像前自誓出家、梦境中有天台山定光禅师对他说“汝当居此,汝当终此”等等来进行考察,可以得知:智者大师是久修之人,是带着宏誓应运而生的,因此,智者大师走到出家这一步,这是十分自然的。那种认为“智顗的出家,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环境所促成”(《智顗评传》、《中国天台宗通史》)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错误的。因为他只强调了外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因!要知道:剧烈的时代变化,可以开发和磨练一个人的优秀素质,但同样,时代的浪涛也会把人给淹死!只强调社会变动的不确定影响,而忽视其内心久劫向佛之心,这又如何能够解释得通呢?难道只有社会动荡才会使人发起出家之念?那我们现在处于太平之世,却还是有很多出家人,这又如何解释?
对于“无常”,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消极的。其实佛法所说的无常,本来包含着用更醒悟的眼光去理解的积极的意义。从荣华、权势之类的社会现象所看到的人间像并非真实之相,“梁荆百万,一朝仆妾”!这样的世界是无常的、危脆的、会崩溃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维护人的幸福—— 这就是佛法的无常观。因此,必须越过这些现象的表层,从深层去凝视人的真实之相。也就是说,佛法就是要掌握现象深层的“常住”之法。
智者大师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亲身体验了世间的巨变和社会的崩溃,他确实是尖锐地看透了这世间的无常,觉悟到必须从根本上去掌握支撑这个人生和世界的不变常住之法。我想,对于智者大师出家原因的考察,如此内因外缘地结合,方是比较全面的吧?(主要参考自池田大作《我的天台观》)
美国作家罗伯特·福斯特曾经说:“作家没有眼泪,读者没有眼泪;作家没有笑声,读者没有笑声。”同样地,如果讲祖师传记的人自己心中没有祖师,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进行平平地传授,那么听的人也就不可能有激情,这不是我们学习祖师传记的目的!实际上,要成为一个“学者”并不难。难的是,要进一步超越学者的程度,对祖师生起绝对的信心,充满渗入骨髓的感恩之情,这一点是学者们所无法想象和企及的!希望大家能够都有所立,保持住这份纯真之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愿与大家共勉。
时王琳守湘(注:衡州),往从之。琳以陈侯故旧,即资给法具,依本郡果愿寺舅氏法绪出家(注:《辅行》云:投果愿寺舅氏出家)。
讲 王琳(526~573),字子珩,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梁元帝还没有当皇帝,还是湘东王的时候,他的妹妹就进入后庭,受到萧绎的宠幸。因此王琳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将帅了。后来曾经随王僧辩一起大破侯景,拜为湘州刺史。等到梁元帝萧绎被西魏所破(554)之后,于556年王琳就与西魏相通,西魏授以大将军、司空等职。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梁朝灭亡,于是王琳就立梁室后裔永嘉王萧庄于荆州,成为与陈朝对立的强有力的军阀。559年的时候,适值陈武帝陈霸先逝世,王琳曾经引兵东下攻打陈朝,结果在芜湖大败,投奔北齐。北齐以之为骠骑大将军,镇守寿阳。一直到573年,为陈朝大将吴明彻所败,城破后被杀,“传首建康,悬之于市”。
守湘,镇守湘州。这里的湘州并非治所在湖南长沙的“湘州”,而是治所在大活关城的湘州。《魏书·地形志》云:“(湘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大活关城,领郡三、县三。”其具体地址相当于现在湖北省大悟县和黄陂、黄冈县一带,位于华容县的东北方向。小注中的“衡州”二字也透入出这里的湘州并不是指湖南长沙,因为据《古今地名大辞典》云:“(衡州)北齐置,陈废,北周复置,隋废。故治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可见,早在宋代,志磐大师等就已经发现智者大师出家的“湘州果愿寺”并不是治所在长沙的湘州。(请参考《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任林豪《智者大师出家寺院与肉身塔释疑》一文)
法具,又称道具、僧具,指修学佛道所必要的资具,如三衣六物、锡杖、瓶、数珠等。
如上所述,王琳曾经在梁元帝时为官,而智者大师的父亲也曾在梁元帝时官封“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所以智者大师就前往依从。按历推算,当时王琳应为30岁。王琳因为智者大师是自己的旧交老友陈侯的儿子,于是便资助供给法具,智者大师就在湖北湘州果愿寺师从法绪大师而出家。法绪大师,一般的资料都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智者大师的“舅氏”,也就是智者大师母亲的兄弟,因此俗家应是姓徐。
按照中国一般的习俗,母亲是最亲的。等母亲过世以后,能够依靠和最亲的人就是舅舅,而不是叔叔伯父之类的,是母系,《红楼梦》中林黛玉所投靠的就是自己的舅舅。如《论语》云:“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当然,如果从当时智者大师本人的心情来说,能够出家这是最为重要的,至于师从哪一位师父,恐怕还是次要的。但无论如何,智者大师是在舅氏法绪大师的门下迈出了出家的第一步。
出家以后,《别传》上说:“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这是符合佛教修学次第的。广化律师《沙弥律仪要略》中云:“佛制凡度人出家,剃发异形之时,即与受沙弥十戒。经过若干时日,考核梵行无亏,然后给他受比丘戒及菩萨戒。但我国僧尼,剃度徒弟,大都把头发一剃,便算了事。沙弥十戒须等到有戒坛传戒时,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一期同受,美其名曰‘三坛大戒’。即失次第,无从考核戒行,又与佛制不合,致使佛门之内,龙蛇混杂。希望今后精通戒律的僧尼,将此错误率先纠正过来。沙弥出家之日,便给他授沙弥十戒。授戒手续不麻烦,剃度恩师即沙弥和尚,另请一位教授阿阇梨,便可授沙弥戒了。”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