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六十五)

【陈天嘉元年、北齐乾明元年(560),23岁】

陈文帝天嘉元年(注:《辅行》作“乾明”者误,时年二十三),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

  先来讲解小注。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云:“至陈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禅师,禀受禅法,时年二十三。”实际上“乾明”是北齐废帝高殷的年号,高殷是北齐的建国者高洋的长子,于559年十月以皇太子嗣位,但在560年亦即乾明元年的时候就被高演所废,高演是高洋的弟弟,在这一年的八月即皇帝位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同时改年号为皇建元年。但实际上都是同一年,亦即公元560年。因此,只要将《辅行》中的“陈乾明元年”改为“北齐乾明元年”就可以了,因为光州大苏山位于北齐境内,所以湛然大师改用北齐年号。在这里“乾明”二字并没有错误,只是朝代错了。

但不管如何,这一年的时候智者大师是23岁。他听到了北方光州大苏山慧思大师的名望,于是就前往顶礼叩拜。

慧思大师是554年来到光州开岳寺,而于555年首到大苏山,至560年时已在大苏山六年了。正如在讲慧思大师传记的时候所指出的,当时的光州位于北齐和南陈的边境地区,两国冲突不断,是极其危险的战乱地区。但智者大师还是“轻于生、重于法,忽夕死、贵朝闻,涉险而去”,因此,这里面包含了智者大师为了求法、求师而不惜生命的精神。他穿过危险的境地,终于见到了南岳大师。

 

思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灵山,又称灵鹫山,因山形似鹫,且山上鹫鸟又多之故。地点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王舍城东北约十多公里处,世尊曾经在这里讲《法华》等大乘经。

宿缘,过去世的因缘,《华严经》卷二十五云:“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

慧思大师一见智者大师就说:“过去我们一起列席释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的法会,由于有了这种过去世的因缘,现在你来到了这里,我们又重新见面了。”

可以想象的是,当智者大师初见慧思大师时,一定是浑身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之情。同样地,慧思大师一见智者大师也必定就在一瞬间洞察了这个非凡人物的伟大和境界的深邃。两人之间超越了年龄、经历的差别等一切障碍,在彼此生命与生命的深层感受到了相互的沟通。这种实际感受就表现为“昔日灵山,同听法华”这句话上。

可见,智者大师和慧思大师当时是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一起听经的。我们现在也是宿缘所追,不然不会坐在一起。佛经上说,和某人渡船一次,那都是需要五百世的因缘。如果一起坠机而死,那也是要有很深的因缘的—— 一切都是由一定的因缘所致。

在南岳衡山慧思大师的道场福严寺,一进山门就有一块牌匾,上书“见我有缘”,看后不禁令人思绪万千。

 

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

  我们学习天台圆教,从最终目的来讲是为了能够证得法华三昧,彻实相之底,达诸法之边。而修习法华三昧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有相安乐行,第二是无相安乐行。据慧思大师的《法华经安乐行义》载,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动,称为安;不受五阴烦恼之束缚,称为乐;身心安乐而自行化他,称为行。此外在《法华文句》卷八智者大师用依事释、附文释和法门释三者来广解“安乐行”之义,需者往检。

一、有相安乐行

这是主要根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而立,所以在这里又被称为“普贤道场”,道场,即行道的场所。一般认为理观为无相安乐行,而事诵为有相安乐行,如慧思大师的《法华经安乐行义》卷一云:“复次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

注意:这里的所谓“散心”是指不入禅定而言,但仍旧是没有杂想地在那里专意诵经,并非是指一边听收音机,一边诵经称之为“散心”的。因此这里的“散心精进”有随文入观、如救头然的意思在内。可见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但终究要比深入禅定来得容易。

因此在诵经时要专心一意地诵,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经文当中去,就好象是在灵山会上释迦佛亲自在为我们讲说一样。如果“行者不顾身命,若行成就,即见普贤金刚色身”、“复见十方三世诸佛”,并且能够“立得三种陀罗尼门”!要知道,慧思大师是十信内凡位,常与诸佛菩萨相共语,因此绝对不会妄语,阅此文字,当起大信心!

《法华经安乐行义》又云:“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极大迟者三生即得。若顾身命,贪四事供养,不能勤修,经劫不得,是故名为有相也。”智者大师就是按照慧思大师所说去做的,他日以继夜地精进诵经,从而“持因静发”,证得“初旋陀罗尼”,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无相安乐行

这是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亦即此处所说的“四安乐行”。

1、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1远离豪势;2远离邪人邪法;3远离凶险嬉戏;4远离旃陀罗;5远离二乘众;6远离欲想;7远离五种不男之人;8远离危害之处;9远离讥嫌之事;10远离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2、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1不乐说人及经典过;2不轻慢他人;3不赞他,亦不毁他;4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3、意安乐行:谓在意念上应弃除四恶,1不嫉谄;2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3不恼乱;4不诤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4、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这四行粗看好象也都是事行,但实际上是以止、观、慈悲为通体,于静坐中起观照般若,正观一实相境。当知修法华三昧正在思维的时候,其所缘的理境有广、中、略之别:若“广”说,则法华三昧之体正是一部《法华经》乃至《普贤观经》所诠之理;若“中”说,则如《安乐行品》所示的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若就“略”论,则如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中所云:“如菩萨法,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等。

 由上所述可知无相安乐行,是内在的修法,修习止观,以入于心相寂灭、毕竟不生的禅定三昧之中;而有相安乐行则不入于禅定,以一心诵念《法华经》为修行。此二者乃殊途同归的修法,如果精进勤修而不懈怠,则不论无相、有相,都能够得见普贤上妙之身。

然而,对于大部分不熟悉法华一实相境的初学之人,静坐禅观并非易事。因此一般而言,可行的方法是单修“诵经”一行,等心念逐渐调顺、专注之后,就可以进行禅观的修习了。因此《四明十义书》卷二云:“若始习者,或兼修略观,或但专诵持,亦名修行也。”因此在修法华三昧时,既使无相行的禅观一时修不起来,最低限度也应该修持诵经,以辅助禅观的不足。至于诵经时的用功方法,如前面所示,是应该融入到经文里面去的,时时随文入观。否则如果只是急急忙忙地诵(背)过,或者悠悠忽忽地念(读)过,与止观毫不相应,又怎么能够代替禅观的修习呢?希望大家切实注意。

 

(注:南岳著《安乐行义》,久亡其本。四明行皎游方至南岳,得之古藏,归以示圆辩。其后北峰与晓石芝,始获开板,流布于世。)

  四明行皎,即四明的行皎法师,和圆辩大师同时,但生卒年代不详。

圆辩,即圆辩道琛大师(1086~1153),字元常,“圆辩”是他的赐号。南宋温州乐清人,俗姓彭。十八岁,受具足戒。师事息庵道渊,学天台教观(若以知礼大师为南湖第一世,则圆辩道琛为南湖下第六世)。曾于绍兴十二年(1142)主持四明延庆讲寺,重振山家教义,大兴净土念佛法门。临终前书偈云:“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佛祖统纪》卷十七引镜庵法师的话说:“先贤有云,四明中兴天台之道,圆辩中兴四明之宗。盖谓四明之后,有派为知解之学,近似山外者,而圆辩者出,独能发挥祖意,以起四明,盛矣哉!”可惜并没有著作流传。

在《佛光大辞典》中,谓道琛“著有《指南集》二卷”,那是错误的。《指南集》是圆辩道琛的弟子仲韶法师所著,如《佛祖统纪》卷十七云:“法师仲韶,四明人,久参圆辩,学解卓异。绍兴中主布金,以霅川、神智、假名诸师,盛破四明,乃作三千正说以追攻之,名《指南集》,凡三卷。”所以在圆辩道琛法师的法嗣中,除月堂慧询等之外,尚有指南仲韶法师,即可为证。

北峰,即北峰宗印大师(1148~1213),字元实,号北峰,为天台宗第二十二代祖。南宋杭州盐官(浙江海宁)人,俗姓陈,师事竹庵可观大师,修习天台教观,诵读诸祖格言。后来也曾主持过杭州的上天竺寺,常讲止观。庆元五年(1199),日僧俊艿(nǎi,1166~1227,为日本天台和律宗的中兴之祖)来华,曾向北峰宗印大师禀受天台教观,前后共八年。嘉定六年(1213)于淞江圆寂,世寿六十六。著有《楞严经释题》、《北峰教义》等书。门人有佛光法照、古云元粹等。

晓石芝,即石芝宗晓大师(1151~1214),南宋四明人,俗姓王,字达先,号石芝。十八岁受具足戒,曾历访名师大刹,是圆辩道琛大师的法孙,月堂慧询大师的法子,弘传教观四十余年,专精净土。讲演之余,以编纂文献为务,主要著作有《四明教行录》、《乐邦文类》、《乐邦遗稿》、《施食通览》等。石芝宗晓大师是四明之学在文献意义上的总结者,对于天台宗贡献极大。1214年圆寂前书偈云:“清净本来不动,六根四大纷飞;扫却云霞雾露,一轮秋月光辉。”

在这里,慧思大师一见智者大师就向他传授了有相行和无相行的法华三昧行法,而记载法华三昧行法的主要典籍就是慧思大师所著的《法华经安乐行义》,不过可惜的是,这本书在志磐大师之前的时代就已经佚失了。一直到了南宋的四明行皎法师游学参方到了南岳衡山的福严寺,才在古代箧藏中得到了这本书。四明行皎从南岳回到四明之后,就把这本书出示给圆辩道琛大师看,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出版。一直到了北峰宗印大师和石芝宗晓大师的时候才得以雕刻出版,使之流行于世。《佛祖统纪》卷二十五在介绍《安乐行义》一书时也有类似的记载:“《安乐行义》,一卷,四明行皎,游方至南岳福严,于藏中得此本,归以示圆辩,其后北峰、石芝始获开板。”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