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六十六)

昏晓苦到,如教研心。

  昏晓,白天和晚上。苦到,是指在修学时如救头然般地迫切,如泰山崩那样地至诚,念念无间,发菩提心。如教研心,研,深入地探求,谓如实地按照慧思大师所教诲的教义理论来研穷其心。

这是一种不分昼夜、投入全部生命的实践,“以命自归”,智者大师一辈子都是一个毫无瑕疵的严格的佛法实践者。有这么好的老师,又有这样苦行实践的高徒,若不成就,那就简直没有道理了!

 

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

  香,是指用富含香气的树皮、木片或根、叶等所制成的成品。依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旃檀香、沉水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等,以上称为五香,其他尚有薰陆香、安息香等。现在由于“贫于资供”,没办法用那些材料来做香,因此一开始用柏(bǎi)木来代替。柏木,亦称垂柏,常绿乔木,木质坚硬,呈淡黄褐色,有芳香,一般主要用于建筑或制作家具时的用材。但正因为它略带香气,所以现在智者大师以此来代香。但到了后来,连柏木也都用尽了,只好使用栗木来代替。栗木,亦即板栗树,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可以食用。板栗树木材坚实,纹理细直,经久耐用,烧起来时气味不刺鼻,所以在柏木用完之后以此来代替使用。烧香是属于六种供养之一,这是因为香能净化空气,以此表示用戒定慧真香,来净化自己的五毒烦恼,征得五分法身。

前面的“切柏代香”等主要是上供诸佛,下面的“卷帘进月”等则主要是自己修行时照明所用。由于点不起油灯,只好把帘子卷起,让月光透进来,借此来读书诵经。但当没有月亮的时候,就只能来烧松明了。燎liǎo,燃烧,如:星火燎原。松,这里是指松明,老松多油脂,把它劈成细条,可以用来燃烧照明,又叫松明火。陆游有诗云:“樵子向予说,有僧巢翠微;岩扉云共宿,锡杖鹤同飞。日暮松明火,天寒槲叶衣;弃官从此逝,非子尚谁归?”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三云:“戴石屏诗:‘麦麨朝充食,松明夜当灯’,此实录也。山西深山老松,心有油者如蜡,山西居民多以代烛,谓之松明,颇不畏风。”

这些语句、诗词听起来很优美,但实际做起来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按法食四句分别,这里相当于有法无食――苦住。当然,这里的“苦住”是相对而言,在世间的吃穿享用上,可能是有所不足,但在滋养法身慧命上,其菩提甘露却是源源不断的,所谓法喜食、禅悦食。对于真正的修道人来说,暂时的资供不足那根本就不算什么的。

在《历代三宝纪》卷十一中,对于人、法、时三者的关系曾发感慨说:“然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虽文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时来,悟道藉于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可见,大道的弘扬,必须人、法、机缘时节三者相值,才能真正彰显于世。不象现在,时逢末世,又缺人、法,“苍生可愍,良足悲夫”。

 

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

  正因为有了慧思大师这样的导师,才给他指出了走向目的地的正确轨道。也正因为智者大师对慧思大师生起了绝对的信心,没有一丝毫的怀疑,所以才会付出全部的身心,不断地进行实践,把师父所体得的法变为自身所有。智者大师依之修行,经过了十四天的时间,当诵《法华经》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时候,“身心豁然,寂而入定”。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这是形容彻底晓悟,前后贯穿一致。寂,心神安定而无杂念。

昙照法师《别传注》中自设问答云:“或者疑云:大师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顿证,而至此品耶?此难无穷。况七卷文,通皆妙法,荆溪云:‘文文之下,通结妙名;句句之中,咸具体等。’但悟入由时也。”

智者大师在修行的十四天里,每天一定是反复地读诵经文。蕅益大师在《法华会义·跋语》中说:“曾闻古人一炷香中,即能朗诵《华严》一部。”杭州中天竺寺的开山祖师宝掌禅师,日诵般若等经千余卷。而民国的太虚大师自说约四十五分钟就能默诵《法华》一部。因此,我想智者大师每天诵上几百部应该是毫无问题的。

在诵经时,自我和经文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已经不存在,完全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经文的每一个词句。就在这样的一瞬间,好象遭遇电击一样,豁然开悟了。一旦开悟,智慧就会象泉水一般滚滚涌出,对于经文字字句句的深义,包括《法华经》最深奥的地方,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下面接着说“持因静发”。

所谓“持因静发”,“持”即智慧,“静”即禅定,因此笼统、简单地讲就是:智慧因为禅定而显发出来。但是智慧有多种,最基本的有空智、假智和中智之分,在这里如果按次第分别来说,智者大师所证的是空智。这个空智又称为“空持”:以空智执持于心而不忘失;又称为“初旋陀罗尼”:旋转一切的世间法为佛法,终归于空。既然智慧有多种,同样地,所依的禅定也有多种,可以是世间禅,也可以是出世间禅或出世间上上禅,在这里智者大师依之而发慧的是“法华三昧前方便”,至于“前方便”的具体含义,下面就会解释。因此“持因静发”完整的理解是:依据法华三昧前方便的“静”(定)而发得了初旋陀罗尼的“空持”(慧)。

智者大师由于在过去世已经熏修了无量无边的佛法,是药王菩萨再来,同时在这一世又接上了他过去世的修行,所以他对于智慧有了总持之力――持因静发。下面的小注是引《妙乐》以重明。

 

(注:《妙乐》云:“圆门三昧、陀罗尼,体同名异。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静者定也,即法华前方便也。持者空持,初旋陀罗尼也。)

  《妙乐》,即《法华经文句记》,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曾住常州的妙乐寺,号妙乐大师,《观心略要集冠注》曰:“吾山先哲皆指湛然尊者云妙乐大师。”同时把湛然大师在妙乐寺所著的《法华文句记》称为《妙乐》,法照大师的《三大部读教记》和蒙润大师的《四教仪集注》中,凡是有言《妙乐记》的,就是指《法华文句记》。

现在所引的这段文出自《法华文句记》卷十中释妙音菩萨品,原文云:“此则圆门三昧、陀罗尼,必是体同名异。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即不思议之定慧,故得互用。”在一般人的普通固定思维中,“定”和“慧”并不相即,一谈到“定”就只是把它理解为盘腿打坐而已,内中并无慧解。而所谓的“慧”也往往只是狂慧,没有定水的支持,如风中之灯,并不牢固。但圆教所说的定、慧,或者称为三昧、陀罗尼,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体同名异”,故得互用无碍。

如法藏法师在《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序》中云:“所谓三昧,又译作三摩提、三摩地,意译为等持、调直定或正心行处等。乃是指心识离开昏沉与掉举而能不散乱,专注于一境的意思。依此理解,似乎“三昧”之名偏指心一境性的“定”而言。然而在大乘佛法中,三昧往往冠以个别的名称,如法华三昧、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这时的三昧,就已经不再只是“定”的意涵,乃是指依定而生慧解,由于慧解内容的不同,才有种种不同的三昧名称。此外,更因不同慧解的开发,而使得三昧的力用有着种种不同的表现。此时的三昧,则是意味着定慧等持且互相资助的心识状态而言,此一心识状态,即是定之体,亦是慧之体。从心意专一的角度言之,谓之“定”、“三昧”;从心所生的领悟言之,谓之“慧”、“陀罗尼”。其发生容有先后,但当其证得时,实则无二无别――即定是慧,即慧是定,定慧均等而互资。“

因此,如果对于定慧互资有深入的了解,那么就会明白“持因静发”实际上就是“非禅不智,非智不禅”的具体表现,完全有别于通常的枯定或干慧。下面再列一表以申明之:

三昧

陀罗尼

法华三昧前方便

初旋陀罗尼(空持)

所入之定为五品位

所发之慧为十信位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