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梦三层楼阁,己坐上,邈立下。一人怒目谓曰:“何忽邈耶?何疑法耶?宜当问我。”师设难数关,怒人结舌。师因诫之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
讲 慧邈禅师虽然自称善于说法,象狮子吼一样,但实际上他是邪魔暗侵,通俗讲就是被鬼魅等附体,所以略有辩才而自高自大。现在在白天的时候,慧邈被智者大师说法降服了,到了晚上,那个附体就出来为慧邈禅师打抱不平了。
晚上的时候,智者大师梦到自己坐在三层楼阁之上,这是表示智者大师勤修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得证三智三德,故高高在上。同时《法华》云“诸法空为座”,因此这也是暗表智者大师当时所证为初旋空持。而慧邈邪解邪辩,故立于下首。同时在慧邈的旁边另有一个人正在瞪眼发怒,这个人就是附着在慧邈身上的附体。那个附体说:“你为什么要轻视慧邈啊?你为什么要怀疑他所说的法啊?若有什么问难,你现在就可以问我。”听他的口气还挺理直气壮的。
于是智者大师设立数条问难,那个发怒的人马上就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别传注》云:“既是邪神,岂敌正说。”智者大师因此告诫他说:“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这句话出自《大智度论》卷五,原文为:“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智论》又有比喻说:譬如绳子,能缘一切物,唯不能缘火焰,缘火焰被所烧。魔亦如是,能缘一切法,唯不能缘诸法实相。如果能缘实相,魔即实相,又何得称之为“魔”呢?所以智者大师安住于法界,以实相印,印定一切,还有什么天魔外道不能降服呢?
治魔的方法有三,初当观察而诃弃之,如守门人,遮恶而不进;二当自头至足一一谛观,身心了不可得,魔何自而来,欲恼何等,如恶人入舍,处处照舍而使不得住;三观之而不去,即当强心抵捍,以死为期,一心用观,使道行成就。如偈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这些在《摩诃止观》、《次第禅门》、《小止观》等都有讲述,需者往检。
南岳造金字《般若》,命师代讲,唯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咨审,余悉自裁。
讲 当时慧思大师的门下人才济济,但智者大师通过其不懈的努力,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下子超过了这些前辈,在慧解方面成了慧思大师的第一弟子,很快就能代师讲经了。
慧思大师造好金字《般若经》之后,“自开玄义”,然后慈命智者大师代讲,只有“三三昧”和“三观智”,需要來请教师父,其他的都能够自行裁夺,称理而说。《净土往生传》卷二云:“惟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谘审,余皆炳然自晓。”
三三昧,三昧,华言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若得三昧,则心行正直。三三昧有多种,今依智者大师的《法界次第初门》略解如下:
1、有觉有观三昧,粗思名觉,细思名观。此二都能妨乱定心,因此根据觉观的有无可以来判定禅定功夫的浅深。在未到地定和色界初禅都有觉观风动,现在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诸定,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2、无觉有观三昧,在初禅之后、二禅之前,有一个中间定,此时觉知之心已亡,而分别禅味之念犹在,现在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此中间定,则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3、无觉无观三昧,在二禅以上,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现在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此无觉无观,皆令正直,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此三三昧一一皆以空、无相、无作相应之心为能修,能到涅槃。因此在因名三昧,在果名解脱。(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一切形相皆是虚妄假有;无作三昧又名无愿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三观智,即空假中三观之智。
兴慈老法师的《别传辑注》云:“问:‘三三昧’藏人所修,大师圆人,所疑何浅?答:凡诸法门,一一皆通四教。且如修三三昧,若著三昧名义之相,有涅槃可入者,藏教义也。若修三昧名相,直知当体空寂而达真体者,通教义也。若此名相,有十界差别浅深,次第不同者,别教义也。若依三昧一名一相,即是众名众相;众名众相,即是一名一相,众一不二,非一非异,圆融无碍者,圆教义也。时大师所疑三三昧、三观智,犹是别教次第义耳。”
在《慧思大师传》中,智者大师请教的内容是“一心具万行”,亦即为什么能够在一时、一念心中具足六波罗蜜等一切行德?实际上,“一心具万行”归根结底就是圆一心三观。如果是圆人修三昧,必以一心三观为能修,而入大乘三解脱门,得无漏智。因此,慧思大师的回答是:按般若经则不会超出次第行的范围,只有到达法华圆顿的悟境,才能证得这种一心具万行,明确地指出了《法华经》和《般若经》的优劣。在这里智者大师提问的名词名相虽有不同,但其性质和内容是一样的。
讲 如意,指说法或在法会之际,讲师手持以示威仪的用具。原来为出家人的日常用品,主要用于搔背止痒,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能如人意,故曰如意,又称痒和子。但在我国及日本,又成为一般的手持之物,以示吉祥。又因为如意的形状象篆书的“心”字,因此在表法时表示执持一心而不散乱。
在“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这句话中更多透露的是慧思大师的欣慰之情。法,即佛法,更具体地说就是佛法的本义、《法华经》的真髓。意为:现在我把这个“法”托付给法臣――即智者大师,那么“法王”自然也就没事了,意思是自己已经完成了续佛慧命的使命。法王,慧思大师的自称。
复谓师曰:“吾久羡南岳,恨法无所委,汝粗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最后,谓末法也)。”
讲 委,委托、托付。粗得,慧思大师位在十信(断见思、六根清净),而智者大师位居五品(初伏三惑),故云粗得。莫作断种人,这是慧思大师策励智者大师应该进修了因慧种、缘因善种,早达十信,希证初住,亲见正因理性。
慧思大师又对智者大师说:“我一直以来就很想到南岳衡山去,但遗憾的是自己所证得的法理没有足以托付的弟子,现在你已经大略地知道了进入佛法堂奥的修行途径,应该去传持法灯,教化众生,不要作末法时期的断种人,亦即不要使此法门就此断绝。”
慧思大师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在大苏山长住,那是他在赴南岳衡山的途中为兵乱所阻而暂时停留的。在这期间,也许是“宿缘所追”的必然结果,终于实现了伟大的师徒相遇。对于慧思大师来说,我觉得由于获得了象智者大师这样的高徒,虽然在环境并不理想的大苏山(战乱、资供不足等)呆了有十余年之久,但内心肯定是不会后悔的。
可以想象的是,慧思大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神情一定是十分严肃慎重的,充满了殷切希望之情。这是出自一种“令法久住”的信念,希望尽可能地把法传授给更多的人,使之留存后世,永作众生津梁,故嘱其“莫作最后断种人”。
那么我们算不算续种人?也算也不算。我们现在只是下一个种子,要发芽不知在何年何月,只有证得法华三昧,才算是真正的佛种。但我们可以用戒律主持一下幢相,只能传幢相,最后佛法的庄严在于亲证。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