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为毛喜出《六妙门》(即不定止观也)。
讲 《六妙门》是智者大师应尚书毛喜的请求而写的,是智者大师为数不多的亲笔著作之一。《佛祖统纪》卷二云:“妙门者,涅槃为妙,门谓能通,六法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一数: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二随: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名为随;三止:息心静虑名之为止;四观:分别所证名之为观;五还:转心反照名之为还;六净: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六妙门》在三种止观中属于不定止观。
所谓三种止观,遵式大师《天台教随函目录》(卐57)云:“今家有三种止观,一曰渐次,谓解顿行渐,即《禅波罗蜜》是也;二曰不定,谓解顿,行或顿或渐,即《六妙门》是也;三曰圆顿,谓解行俱顿,即《摩诃止观》是也。此三止观,对根不同,行相虽殊,俱依圆理而为宗本。”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三种止观”条云:“(智者大师)关于止观之著述,有二十余种。”虽然有关止观的著作有这么多,但用这三种分类法都可以摄尽无余。有人看到《小止观》不在所列举的三种止观之内,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小止观》是属于小乘的,而其他的三种止观则是属于大乘,并且用四教来分对四部止观,如云:“四部止观即是藏通别圆四教中所说的析空观、体空观、次第三观、一心三观修持方法的具体内容。”又云:“《童蒙止观》不属于大乘止观……那么应该就属于藏教止观了。”再云:“《童蒙止观》即是藏教的析空观。”(以上见《台州佛教》2005年第六期《关于天台教观中“三个四”的研究》一文。)他把“三种止观”单纯地理解为“三本止观”,然后又把四部止观按四教来分配,这真是一种愚痴的看法!请问:什么叫做“俱依圆理而为宗本”?如果《小止观》是属于藏教小乘,《六妙门》是属于通教体空,乃至《次第禅门》是属于别教,那么它们难道也是“俱依圆理”的?这样的话又何来兼但对带之别呢?
当知《小止观》是相对于十卷《摩诃止观》(大止观)而名,是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言大,是大而无外之大;言小,是小而无内之小。因此,大无大相,大即法界;小无小相,小亦法界。既然同为法界,又哪来的一是大乘,一是小乘?只如在最后一章明“初心证果”时云:“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于一切法无所染著,一切佛法皆现在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了了见佛性”、“常住法性身中”,小乘连无明的名字都没有听过,更不用说断了。既然如此又哪来的见佛性、住在法性身中呢?如此明文,岂是小乘境界!因此宝静法师在《小止观讲述》中,将其五重玄义定为:单法为名,清净实相为体,圆乘因果为宗,觉魔治病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请深思之!请深思之!
应以内在义理为准,莫被文字表相所惑,否则戮瞎学人眼睛,地狱有份。因此,以理定之,智者大师所说的止观法门都是属于圆教妙理,都是以圆解为基准,但在实际修持上则或顿或渐,各随机宜。因此,《小止观》、《证心论》,乃至临终前所说的《观心论》,都是属于圆教止观所摄。
现将其关系列表如下:
另外一个需要破斥的观点是:认为智者大师的思想有一个从“禅”到“止观”的转变,这也是一个只看表面,抹煞实质的典型例子,为害甚大。当知智者大师获初旋陀罗尼,旋转一起法皆是佛法,“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哪里还有什么“理论”或者“思想”是智者大师所不了解的而需要以后进一步转变提高?造成这种错误,就在于他对“初旋”根本不了解,不懂佛法。不然,何谓“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藏”?又何谓“余佛”,而能作二乘依止呢?要知道五品位已能总持一切法,不过还没有一一彻证而已。虽论证位是外凡,若论见道,则二乘不能梦见,权教菩萨也不能知。其所证智慧一下和诸佛智慧无二无别,不过还没有一一消解根本无明,体现法身而已。即所应知的道理已经完全彻知,非二乘所能企及。因此,既使是在华顶头陀妙悟之后,其对教理的理解也没有增加一点,只是在自我证境上更进了一步,这时的果位就不仅仅是五品了,“非思量分别所能知”。虽然如此,但其慧解仍旧没有离开五品位,这就是天台一证一切证的妙理,这就是天台六即中“即”的真正含义,这些又哪是那些文字法师所能理解的呢?他们最多把“初旋”理解为证得了从假入空的声闻空性而已,却不能够理解“总持”的含义。若以此观点而沾沾自喜,以为发现了什么重大内幕,那就可耻、可恶、可怜、可悲至极了!
既然智者大师“所证理等”,那为何又有前后期“禅”和“止观”的不同呢?那是因为众生的根机调熟不调熟的缘故。智者大师初到金陵时,当时的僧俗四众只有禅修的观念,很大部分甚至是修小乘禅观的,前面提到的“僧诠练无常”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智者大师顺其所习、所乐而以“禅”摄一切法。到了后来圆种已熟,故直接以“止观”摄一切法。虽然“禅”和“止观”在文字上有不同,但其内在主线却无差异,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去抠,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故《摩诃止观》卷一云:“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蹬。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为三根性,说三法门,引三譬喻。”请于“皆是大乘,俱缘实相”、“为三根性,说三法门”句著眼!再著眼!
实际上认为智者大师有从“禅法”到“观法”转变的,最早是由日本人所提出,早在1969年,关口真大就有类似的观点发表,现在国内有些人不加检讨地予以引用,还以为拣到了什么宝贝,无知之极。试问:若按别五时而言,世尊在说法的时候也有一个从小乘到大乘的过程,那么这是否也意味着世尊的证悟也在同步增进呢?
“圆顿教,拂人情,圆义不明直需诤”,“诤”是为了能够使得圆义朗然,利益大众。使众生不至于被邪说、歪理、不究竟之理所惑,少走冤枉路,非是任己之情,徒逞口舌。尚有知我者否?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