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宣帝敕留训物,徐陵泣劝勿往,师勉留度夏。
讲 智者大师在这一年的年初有了前往天台山的想法,陈宣帝知道以后,在四月份下诏,希望智者大师能够留下来继续“训物”。训物,教化众生。陈宣帝所下的诏书见《国清百录·陈宣帝敕留不许入天台第八》,原文云:“京师三藏虽弘,皆一途偏显,兼之者寡。朕闻瓦官济济,深用慰怀。宜停训物,岂遑独善。一二曹义达口具,得朕意也。四月一日臣景历。”
仆射徐陵也一边哭一边劝挽智者大师不要远到天台山去,因为时间也已经临近结夏安居了,于是智者大师就勉强留在金陵度夏,亦即结夏安居。
秋九月,遂入天台(辅行谓此年三十八岁)。
讲 这一年的结夏安居结束后,于九月份“匪从物议,直指东川”,而进入朝思暮想的天台山,这是智者大师第一次来到天台山,时年三十八岁。《净土往生传》卷二云:“(智者大师)与慧辩等二十余僧,相与南征其山。”
尝宿石桥,见一老僧曰:“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用以仰给。三国成一(三国谓南朝陈、北朝周、齐也。成一者,隋也),当有大势力造此寺(指太子晋王也)。寺若成,国即清。”
讲 智者大师一生雅好林泉,《别传》云:“初入天台,历游山水。”石桥,即石桥山,位于天台县城北二十三公里处。因为此处有天然石梁连接二山,形状似桥,故称石桥,亦即有名的天台八景之一的石梁飞瀑。最早时,东晋的昙猷尊者曾在此结庵修行,经常和栖居此地的五百罗汉相聚,因此石梁方广寺又是五百罗汉的应真道场。宋代法照大师(1185~1273,台宗第二十三祖)在《昙华亭记》中云:“按《西域记》,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明代的徐霞客曾经一天内三次考察流连于石梁奇景,激动得“几不欲卧”。
石梁飞瀑自古以来就非常有名,智者大师刚到天台山时,并没有固定的住所,于是去了石桥观览,并且留宿于此。看见有一位老僧,极有可能是罗汉应真示现,他对智者大师说:禅师如果想造立寺院的话,山脚下有一处皇太子寺基,我现在把它预先提供供养给您。山下,石梁距离现在的国清寺有二十几里,因此只能是遥指。皇太子寺基,这并不是说在这块土地上以前就已经有了皇太子所建寺院的基址,而是一种预示,预示着将来造寺的人的身份是皇太子。仰给,供给、供养。
那位老僧接着说:当目前的三个国家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的时候,就会有位高权重的人来建造此寺。如小注所说,三国是指北方的北周、北齐和南方的陈朝,成一是指最后由隋朝统一全国。而造寺的人正是当时的皇太子晋王杨广。当寺院造成以后,国家也就清宁太平了。
时三方鼎峙,虽闻此言,何由成寺。
讲 这几句话是智者大师内心的想法。鼎峙,三方面的势力对立,像鼎有三足。何由,怎能。智者大师对时事的判断非常准确,他也知道自己是看不到寺院的造成了,因此常常引以为恨。《国清百录·遗书与晋王第六十五》云:“不见寺成,冥目为恨。”《天台山众谢启第六十九》中智越回忆智者大师曾经对他说:“恨吾不见寺成。”
既出谷,见佛陇南峰(《百录·序》:“游山者多见佛像,故得此名。”),即裴回留意此山。
讲 佛陇,位于天台山西南隅,在金地岭和银地岭之间。《百录·序》是章安灌顶大师所作,由于游山的人经常能够看见佛像,故称佛陇。
裴回,即“徘徊”,流连忘返。
先是神僧定光,庵居三十载。师至,光谓之曰:“颇忆招手相引时否?”师即悟礼像之征。
讲 神僧定光,在《净土往生传》和《南山传》中都曾提到说,青州定光禅师很早以前就已经住在天台山了,“定慧兼习,盖神人也”。在智者大师还没有到天台山的前二年,定光禅师就对山民说:“二年以后有一位大善知识要到这里来,你们应该‘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因此智者大师一到佛陇,定光禅师就“欢然相接”,并且问道:“你还回忆得起以前在梦中我对你招手接引时的情景吗?”智者大师这才领悟到自己在十七岁时于梦中礼拜佛像时的征兆。如前文云:“年十七,值元帝江陵失守……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当拜佛时,恍焉如梦,见高山临海,山顶有僧,举手招之。须臾伸臂,至于山麓,接入伽蓝……”
颇忆,稍微回忆起。征,迹象、征兆。
夜闻空中钟磬之声。光曰:“此犍椎集僧,得住之相(犍椎音虔地,此云竹木铜铁声)。此处金地,吾已居之。北山银地,汝宜居焉。”
讲 晚上智者大师就住在定光禅师的住所之中,听到空中有钟鼓大磬的声音,定光禅师就说:“这是犍椎集僧,是表示能够在这里住下来的征象。这里是金地岭,我已经居住了,北面是银地岭,你可以到那里创寺居住。”
犍椎,梵文ghanta,读作qián dì,又作犍槌、犍地、犍稚,译为钟磬、打木、声鸣等,是可打而作声的物体的通称。犍稚本为木制,如后世所谓的“板”,但也有用铜制犍稚的。打犍椎的倡设缘起依《五分律》卷十八所载,在佛陀时代,有一次僧团布萨时,未能及时集合,乃至荒废坐禅行道。于是佛陀乃教示须唱言时至,并敲打犍稚,或击鼓、吹螺集合大众。此外,《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中说有五事须打犍稚,一者常会时,二者旦食时,三者昼饭时,四者暮投盘时,五者一切无常。
不管为何种原因打犍椎,其目的都是为了集合僧众处理僧事,因此当智者大师听到钟磬之声后,定光禅师就知道智者大师的法缘就在这里,以后学徒定会日盛。
讲 智者大师于是按照定光禅师的指示,在金地岭的北面亦即银地岭的地方创立寺院,广泛地种植松树,并且把涧水引入寺中,山水相映,风光清秀,和他以前在梦中所见完全一样。
所创寺院即是修禅寺,是智者大师到天台山后所创立的第一所寺院,后来又称禅林寺、大慈寺。现在已经荒废,仅剩几间平房,由一户村民居住。前几年曾听说要重建,但雷声大雨点小,现在又没有消息了。兴慈老法师在《别传辑注》中讲到这一段时曾感慨地说:“后若僧有大愿力者,能恢复之,即不忘大师德也。”
寺北别峰名华顶,独往头陀。
讲 别峰,别有一峰。
华顶,天台山峰峦甚多,共由桐柏、赤城、瀑布、佛陇、香炉、罗汉、东苍、华顶等八峰组成,最高峰为华顶山,高1138米,华顶秀色是有名的天台八景之一。华顶峰距离佛陇约20多公里,原有智者拜经台等,现由军队驻守,一般不让进(并非现在的华顶寺所在)。
头陀,译曰抖擞,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著,以修炼身心。十二头陀行为:1、阿兰若处,2、常乞食,3、次第乞,4、一受食,5、节量食,6、中后不饮浆,7、著弊衲衣,8、但三衣,9、冢间住,10、树下坐,11、露地坐,12、长坐不卧。行头陀,或游历诸方时,大乘比丘常携带杨枝、澡豆等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到了后世,头陀行则主要是指巡历山野而能忍苦耐劳、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
忽于后夜,大风雷震,魑魅千群,状极可畏。安心空寂,自然退散。
讲 在后半夜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又是打雷,又是闪电。并且有千群万众的鬼怪出现,它们的形状极其令人恐怖可怕。魑魅(chī mèi),吉藏大师于《法华义疏》卷六云:“山神为魑,虎形也;宅神为魅,猪头人形,身有尾。”泛指能害人的山泽鬼怪。
当这些境界出现时,智者大师以止观之法安住于法性理体,止息心之散乱,不为一切外境所动,一心观照自性清净,确乎不动。当知离三谛无安心之处,离止观无安心之法,因此当智者大师如此观照时,一切妖魔鬼怪自然撤退溃散。
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故《法华经·信解品》云:“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心地观经》卷一云:“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因此当有境界出现时,不管是好是坏,都应安住于实相当中,不可有丝毫的执着,“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因此“安心空寂”是退魔第一妙手。正如古德云:“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摄。”其意相同。
究实而言,“魔”亦非别物,《摩诃止观》十乘十境中第五即是“魔事法界”,故《止观》卷八云:“魔界即佛界,而众生不知,迷于佛界,横起魔界,于菩提中而生烦恼。”当知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如《梵网经》卷上云:“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楞严经》亦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虽有善恶之分,其性本一,故称为一如无二如。智者大师了知尘境本空,妄念本寂,于此本空本寂之处而又灵知不昧,不受不著,故能不践阶梯,径登佛地。便与人天为师,悲智相资,堪受人天供养,日消万两黄金,是真正的大丈夫,一生之能事毕矣。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