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七十六)

复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哽流涕。深念实相,体达本无,寻复消殒。

  魔王波旬看到那些魑魅魍魉不能扰乱智者大师的心神,于是又变现出智者大师的父母亲或师父、同参道友的形象,一会儿以头枕膝,一会儿以手抱身,一边哭泣,一边流泪。其目的就是想以亲情来引诱智者大师,如果智者大师爱念之心或悲心一动,他也就不能安心坐禅了,魔王的目的也就此达到了。

修道的人对于恶的境界都会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因此只要功夫得力,还是能够予以怯除的。但对于善的境界,往往不容易察觉,有时甚至会生执着之心,随善境界而转,这是非常值得谨惕的。在藏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人临终时,那些牛鬼蛇神也知道如果以原型来接引,众生可能会生恐怖之心,不跟他走。于是他就示现师长父母的形象,前来接引,这样一来,临终人就乖乖地跟他一起“游历地狱”了。

现在也一样,魔王用善境界来诱引智者大师,但智者大师不为所动,不起于座,“深念实相,体达本无”。念,作观照、安住讲。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计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象,也不是世俗的言论所能指陈。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无可表达,无可取著,故《法华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现权以三义于不可说中而说之:1、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故曰无相;2、实相无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没有一法不是,故曰无不相;3、实相无相无不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不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无相无不相。无相即是空谛,无不相即是假谛,无相无不相即是中谛,因此一切万法本性本体唯是自心自性,差别的森罗万象和平等、无相、寂灭的理体圆融一如,并无内外、自他之分。因此当智者大师安住于实相之时,则一切境界无非“一法之所印”,能够通达万法本无有生,既然无生,又怎么会受到它的干扰呢?于是这些境界也就渐渐退散消失,不复存在。

 

强软二缘,所不能动。

  种种恐怖之境是强缘,父母师僧枕膝抱身是软缘,这两种境界都不能扰乱动摇智者大师。在止观十法成乘中,第九就是能安忍,非但了知逆缘是障碍,顺缘亦是行人之大妨碍,因此对于内外障碍,心不动摇能安忍,才能成就觉道。

 

(注:此皆天子魔所为之状,此土诸师修行,少有能降天子魔者。)

  这些强软二缘都是天子魔所为。天子魔,四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之一,属于外魔,即住于欲界第六天之魔王波旬及其眷属,常常作种种扰乱,障碍佛道。据《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载,天魔能变现龙身等种种令人畏怖的异形,恐怖修行人;或显现上妙之五欲,以扰乱菩萨;或轻恼菩萨,打骂伤害,无所不为;或令行者遭受苦厄,心生嗔恚忧愁。具大势力,能夺行者之慧命。

据诸经论所载,世尊在成道前夕,端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思维正理。此时,有个欲界的天魔,名叫波旬,先派了三个魔女用种种媚态去迷惑世尊。世尊用神通力,让三个魔女都变成了面皱发白的老母。天魔愤怒,亲自率领魔军进行威吓,上震天雷,雨热铁丸,世尊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只听得一声巨响,天魔应声倒地,魔军都一齐俯伏地上。《维摩诘经·佛国品》云:“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指释迦降魔成道之事。

当我们把智者大师的事迹和世尊降魔之事作一对照时,就能发现两者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智者大师被称为“东土迦文”,是释迦牟尼佛的在震旦的示现,岂虚誉哉?!故昙照法师《别传注》叹云:“佛法东渐,南宗北祖,未尝曾有降天魔者。道逾前哲,断可知矣。”

 

明星出时,见一神僧谓之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注:此二句出《净名经》。)

  明星,又称晓星、金星、长庚,即太白星。世尊也是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的,如《修行本起经》卷上云:“菩萨所作已成,智慧明了,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最上觉。”现在智者大师也一样,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看见有一位神僧对他说:“制敌胜怨,乃可为勇。”亦即制服敌人,战胜冤家,这才可称为真正的勇士,这里主要是指降服生死烦恼而言。当知老病死等,是众生怨,亦是菩萨怨。又众生怨,即是菩萨怨。菩萨观视众生如子,因此不仅自除己怨亦除子怨。二乘但除自怨,而菩萨则有兼济之道,“乃可为勇”。吉藏大师《法华游意》卷一云:“以修空观所谓自行,慈悲和忍所谓化他,具自行化他谓雄勇法师。”

小注说这两句话出自《净名经》,其原文为“譬如胜怨,乃可为勇”,见于卷二。

 

复为说法,师问曰:“大圣所说是何法门?当云何学?云何弘宣?”答曰:“此名一实谛,学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从今以后,自行兼人,吾皆影响。”

  那位神僧又为智者大师宣说法要,智者大师问道:“您所说的是什么法门?我应当怎样来学习?怎样来弘扬宣畅此法门呢?”神僧回答说:“这个法门名字叫一实谛,应该以般若智慧来学习,用同体大悲之心去宣传弘扬。从今以后,不管你是自己修行,还是兼顾别人,度化众生,我都会常随护念的。”

何谓一实谛?《大经》云:“一实谛者,则无有二。无有二故,名一实谛。,名无虚伪。,无有颠倒。,非魔所说。,名常乐我净。”一实谛者,即是实相,如是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破一切凡夫爱论,破一切外道见论;即假故破三藏四门小实,破三人共见小实;即中故破次第偏实。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如果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这是空观,亦即随智一切智;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即是假观,亦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如果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是中道观,为种智。三谛、三观、三智虽有名义上的差别,但都为一心所摄,作为认识主体的“心”和认识对象的“三谛”是统一而圆融无碍的,“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点实相为空藏”、“点实相为如来藏”、“点实相为第一义空”,始终以实相为对象和归宿。因为实相“非纵非横”,所以点实相而为空藏、如来藏、第一义空,也都“非纵非横”,圆融相即,故名一实谛。如果有三谛、三观等的浅深差别,那是“异”,“異则为二,二故非一实谛。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法华玄义》卷八)

智者大师既然已经彻证实相,何故还需圣僧为他说一实谛法?当知“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此当世尊降兜率,投神母胎时,诸大菩萨也随即影散万家,互为激扬。现在智者大师所见的神僧,必定也是诸佛大菩萨的示现,为作影响,为作证明。譬如《法华经·方便品》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佛既然已经成道,三业不思议化,鉴机即说法,说法即鉴机,哪里还会有先要想一想“我到底要用哪一种方式来教化众生”的道理?十方佛现,梵音慰喻等,从表面看,似乎有安慰和断疑的成分,但实际上佛陀哪里还会有疑须断呢?只不过是为了表示佛佛道同罢了。在这里也是一样,智者大师既然已经成道,佛佛道同,于是有圣僧现身为他“说法”。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印证和慰喻,并不表示智者大师所悟所证尚有欠缺,正和《法华经·方便品》的经义完全吻合。

至此,如果我们把智者大师和世尊的成道经过一经比较,发现两者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如果你说智者大师已经得道成佛了,也不为过。只是在贤劫千佛中,释迦佛之后所受记的下一尊成佛者为弥勒佛,因此既使有人现在修行成佛,但在迹门示现上,他也并不一定会说出来。这是因为:1、释迦佛之后,娑婆世界众生得度的因缘主要在弥勒佛,其他的人既使已经成佛,因为缘逊弥勒,所以不说;2、如果人人都说自己已经成佛了,那不就乱套了?因此,文殊为七佛之师,现居上首,辅佛弘化;观音是久成之佛,甘处下位,助圣宣扬。因此印光大师曾赞叹云:“支那弘道无二人。”

 影响,如形有影,如谷答响,常不相离。此处是指神僧随时随地都会在暗中帮助智者大师教化众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