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濒海,民业渔捕,师以身衣劝人赎簄一所,为放生之池。
讲 濒bīn,接近,临近。由于天台临近海口,人民大多以捕鱼为业。于是智者大师用自己的身衣,亦即单资劝别人买了一所“簄”,作为放生之池。
簄hù,在江海中捕鱼的竹器,《集韵·姥韵》:“簄,取鱼竹网。”现在捕鱼是用尼龙绳做的渔网,在古代则是用竹子直接编成栅栏网格状,或者竖条用竹子,横的则用绳子锁之,象帘笼一样。其面积大的可以达到几间屋面,在涨潮的时候插于海口,当潮水退去时,鱼儿自然被网其中。
时临海内史计诩,请讲《光明经》,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舍江溪簄梁六十三所,三百余里俱成法池。
讲 内史,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在当时职如太守,六~七品。历代沿置,隋始废。
《光明经》,即《金光明经》,和《法华经》、《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的三部经(护国三经)。如果读诵此经,国家可获得四天王之守护。现存共有三译,⒈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题曰《金光明经》;⒉隋宝贵等糅编,八卷,题曰《合部金光明经》;⒊唐义净译,十卷,题曰《金光明最胜王经》,此三部经均收于T16。在三译中,唐义净三藏在最后,而文义周足。但由于智者大师是依据北凉昙无谶所译的《金光明经》而说《玄义》及《文句》,因此现在举世所流通和研习的,仍以四卷《金光明经》为主。
《金光明经》和放生的因缘出自卷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依经所载,当时流水长者在天自在光王国内治病救人,解除众生无量苦患。有一次,流水长者和他的两个儿子水空、水藏游行城邑聚落,看到很多虎狼鸟兽等食肉动物都朝一个方向奔去,流水长者感到很奇怪,跟着跑过去看时,见到有一个大池,里面的水快要枯涸,池中之鱼共有十千,被太阳所晒,将为鸟兽所食。这时流水长者生大悲心,先用树枝覆之,然后四处奔跑寻找水源,结果找到了一条大河,原来是一批恶人想捕获池里的鱼,把上游的源头堵塞,掘开另一水道,而水道地势险峻,修治需要90天的时间和成千上百的人工。于是流水长者急忙返回,向国王借了二十头大象来运水,池中之鱼得以再生。更对池中之鱼施与饮食,向鱼说法,解说十二因缘,称说宝胜如来名号。
其后流水长者及其二子回到家中,有一次在宴集宾客之后,醉酒而卧。尔时大地突然震动,十千鱼同日命终,共转鱼身,生忉利天。那些鱼随即想:“我等有什么因缘能生忉利天中?”又互相说道:“我等前在阎浮提内,堕在鱼身,是流水长者给了我们水和饮食,又为我们解说甚深十二因缘,并称宝胜如来名号。以此因缘,使我等得生此天,是故我等应到长者那里去报恩供养。”于是十千天子把无数真珠、璎珞放在长者的四边,更散天华以报旧恩。
佛说完这段因缘后又说,那时的流水长者就是现在的我,大儿子水空就是现在的罗睺罗,二儿子水藏即是阿难,十千鱼即今之十千天子。
正因为有这样的因缘,所以当当时的临海太守计诩,请智者大师到治所章安(亦即现在的椒江区)去讲《金光明经》,打鱼的人听了智者大师讲经说法以后,都生起了好生去杀之心,共舍出了江溪簄梁六十三所。于是从椒江口开始,直溯灵江、始丰溪上游,整个水系总共三百余里,都成为了放生池。梁,在水中筑堤坝象桥梁一样的捕鱼设置,《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
戒分“止持”与“作持”,就止持而言,杀生为最大的恶业;从作持而言,则放生为最大的功德。所以《梵网经》:“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在我国,自南朝梁武帝时开始,佛家即盛行断肉之说。梁武帝曾下诏禁止杀生,又废除宗庙供献牺牲之制。在《金园集》卷中记载,梁朝慧集游历诸州时,曾烧臂乞钱放生。但这是应时、应地的放生活动,未见有固定的场所作为放生池。因此正式把一水、一池作为固定的放生场所,并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则还是始于天台智者大师。
“三百余里俱成法池”,这里包括了:①始丰溪:发源于浙江磐安县大盘山,全长约132公里,位于天台境内的长约69公里;②灵江:始丰溪往南流,在现在临海市西北和永安溪汇合后,改称灵江,全长约45公里;③椒江:灵江继续往东南流去,在临海市三江口接纳永宁江后改称椒江,东经椒江区入台州湾,全长约17公里。汇合之处叫三江口,《清一统志·台州府一》云:“潮至此而止,故其流中分,溪清而江浊。”这三条溪江统称为椒江水系,全长194公里,其中位于台州境内的约有131公里,这里笼统地称之为“三百余里”。
诩后还都,坐事被系。临当伏法,遥想禅师,冀垂一救。夜梦群鱼巨亿,吐沫相濡。明旦有诏,特原诩罪。
讲 计诩后来调回到首都金陵,因事获罪而被囚系,在临当受刑时,心里遥念智者大师,希望能够赐予哀怜,伸手救护。坐事,因事获罪。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至于计诩因何事而获罪,则未见记载。但《别传》里说“别坐余事,因系廷尉”,由此推测,可能是由于别人犯法而牵连到了他,连带受处罚。
就在受刑的前一天晚上,计诩梦见成千上百的鱼群,口吐唾沫,前来润湿自身。巨亿,数以亿计,极言其多。吐沫相濡,原意是指泉水快干了,鱼与鱼之间互相吐沫润湿。比喻同在困难之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记得以前报纸曾报道说:有一次,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等别人找到他们时,其他人都已经死了,唯有一对恋人活了下来。原来他们一直是头对头相触而呼吸的,就凭着彼此这一点点的呼吸湿度,使他们坚持到了救援人员的到来。
因为计诩在作临海内史的时候,积极推动放生事业,不知救了多少鱼儿的生命,因此晚上的时候有鱼群“吐沫相濡”,第二天皇帝就下诏,特意赦免了计诩的罪,可谓善有善报。原,原谅、赦免。《别传注》:“原者,凡罪考信根原,罪不合者,皆悉舍之。”
(注:《百录·放生碑》作计尚儿,恐是字。)
讲 在《国清百录·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第二十一》和《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第一百四》中,计诩写作“计尚儿”,因此小注中志磐大师推测说,计诩是姓计,名诩,字尚儿。
师讲经竟,乘舟出海口,望芙蓉山众峰峭耸,横石孤垂。师曰:“昔梦游海上,正似于此。”
讲 智者大師讲经结束后,乘船来到海口,望见芙蓉山群峰陡峭高耸,有大石横空孤悬。海口,河流通海的地方。芙蓉山,本为海岛,后来瘀为平陆。《寰宇记》卷98云:“《临海记》云:‘州东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智者禅师传》云:出海口望芙蓉山,竦若红莲之始开。唐天宝六载(747),改为秀丽山。’”
智者大师看见芙蓉山后就说:“我以前曾在梦中遨游海上,所见境界就是这里。”昔梦,指十七岁在家礼佛时所梦:“恍焉如梦,见高山临海,山顶有僧,举手招之。须臾伸臂,至于山麓,接入伽蓝。”
一日,见瑞云五采,状如月晕,遥盖寺上,群雀嘈囋,飞集栏宇。师曰:“江鱼化为黄雀来谢恩耳。”
讲 有一天,看见祥云五彩,就像月亮周围的光气一样,光采夺目,遥遥地笼盖在修禅寺上面。同时看到很多的麻雀叽叽喳喳地飞来,聚集在栏杆和屋檐之下。智者大师说:“这是江鱼化为黄雀来谢恩了。”嘈囋cáo zá,声音杂乱而喧闹。
在T46《四教仪缘起》中,作者智觉法师讲述了唐末天台教典从高丽返回的经过后,在文末接着说:“四明草庵法师道因《教苑遗事》云:昔智者禅师建放生池于海涯,其放之也,必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智者灭后,至唐末,中国天台之道浸息,而海东高丽、新罗诸国盛弘此教,扶宗继忠法师云:‘智者缘在此方,而教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池中诸鱼,闻教禀戒,报生者尔。’然闻此说者,颇讥以为诞,殊不知教理有凭也。流水十千天子即脱鱼报,岂外此乎?”
此一段文和“江鱼化为黄雀来谢恩”的道理是一样的,但在天台山幽溪佛学院所出的《天台四教仪·始终心要·天台八教大意》合刊本中,却只录了前半部分,未录此段,也没有写出作者的名字,致使学者不知起尽,故此点之。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