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祯明元年(587),50岁】
祯明元年,于光宅讲《法华经》,时章安预听次。
讲 587年的时候,智者大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这时章安大师参加了这次讲经法会,后来章安大师把他结集成书,就是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华文句》。
(注:《文句》题注:二十七岁,听受金陵,六十九于丹丘添削。)
讲 章安大师是583年的时候来到天台山依止智者大师的,当时章安大师是23岁,而智者大师为46岁。这不禁让我想起智者大师也是23岁的时候前往大苏山亲觐慧思大师的,而当时慧思大师的年龄也正好是46岁,历史是何等地相像啊!
章安大师自从于23岁时亲近智者大师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智者大师的身边,直至智者大师圆寂。这次章安大师也随之来到了金陵,并且参加了讲经法会,把智者大师所讲的内容全都记载了下来。但并没有马上成书,而是一直到69岁的时候,才有机缘在天台山重新整理以前的笔记,把它整理成书,即《法华文句》。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这里是指天台山。《吴会须知》云:“台州郡有丹丘驿。”孙绰《游天台山赋》云:“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添削,增添或删削,指文字的增减以成文体。
【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52岁】
三年正月,隋伐陈,国破,江南皆归于隋。师以时方丧乱,遂杖策荆湘。
讲 北周武帝宇文邕于577年消灭北齐统一了北中国之后,下一个目标当然是统一全中国。但就在他并吞北齐的第二年(578),就生恶疮去世了。二十岁的荒唐儿子宇文贇继位,宇文贇因为平时有老爹的严格管教,他只好装作非常规矩。一旦老爹去世,世界上就再没有一个力量能够拘束他了。宇文贇在宝座上凶暴肆虐了九个月后,把帝位传给了他七岁的儿子宇文阐,而他自己则因荒淫过度,于二十二岁时死掉。死掉的明年(581),他的岳父杨坚(541-604)从孤儿寡妇手中,轻易地就把政权接到了手中。然后效法宇文皇族当初屠杀西魏元姓皇族的前例,把宇文皇族也全部屠杀。北周帝国建立二十五年,距宇文邕征服北齐,气势如虹的日子,不过四年。
杨坚的国号是隋,他继承了北周强大的国力,一等内部安定,就开始统一全中国的战争。588年十月,部署了八路伐陈的兵力,晋王杨广被任命为隋军统帅。既然皇帝不亲征,太子杨勇作为国本留居京师,次子杨广(569-618,时年20岁)自然是统帅的当然人选。这次意义重大的统一战争,给了杨广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建功立业、崭露头角的宝贵机会。
陈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陈叔宝,性格较为软弱,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象江总、孔范、施文庆、任忠等这样的佞臣。当隋军大举压境时,施文庆还说:“正月的大朝会即将来临,不宜调兵遣将前去防御,那些小股的隋军不久自然就会退去的。”孔范也在旁打边鼓说:“长江本是天险,自古隔断南北,敌人岂能飞渡?边将贪功,往往夸张战报。我总嫌我的官位太小,敌人如果真的过江,我早就封侯了。”有人报告消息说,隋军战马大批死亡,孔范佯装愤怒地喊:“那些都是我们的马,为什么让它们死?”陈叔宝的信心因为孔范等的丑角动作而日益加强,于是大笑着说:“王气在建康,北齐侵略过我们三次,北周侵略过我们两次,都被击败,杨坚为什么不接受历史教训?”
就在589年的正月初一,隋军在大雾中渡过长江。陈军溃散,建康于正月二十日陷落。陷落之时,身边只有尚书仆射袁宪、后合舍人夏侯公韵等少数几人而已。陈后主对袁宪说:“我平常对你并不怎么优厚,今天只有你还留在我身边,对此我深感惭愧。这不仅是我失德无道所致,也是由于江东士大夫完全丧失了气节所致啊。”当时陈后主心慌意乱,急着想躲藏,袁宪严肃地说:“现在隋军已经进入皇宫,大势既已如此,陛下还能躲到什么地方去?伏请陛下能够理整衣冠,登上金銮宝殿,效仿当年梁武帝见侯景时的作法。”但陈后主不接受,大惊说:“刀枪之下,非同儿戏,我自有妙计。”他的妙计是跑回后宫,躲进景阳殿一口深井之中。当时夏侯公韵以自己的身体挡住井口,不让陈后主下去,陈后主和他争执了好久,最后还是躲进深井。
隋军入宫搜索,在井上呼唤,不见回答,扬言要向井中投掷石头,这才听到应声。士兵们抛下绳索把他拉出来时,对于他的“超级体重”大为惊奇,等到拉出井口,才发现竟然有三个人,除了陈叔宝外,还有他最为宠爱的张丽华和孔贵嫔。这件事成了千古笑谈,令人唏嘘不已。
陈后主另一件软弱的事情表现为:当他被拘执来见隋军前锋贺若弼时,不禁汗流浃背,浑身发抖。一见贺若弼,就不由自主地跪下磕头。贺若弼说:“小国之君,见了大国的大臣,按照礼节是应该叩头的。你可以放心,到了京都长安之后,至少可以封一个归命侯,心里用不着恐惧。”这里既有安慰,又有讽刺。
然而当城破时,皇太子陈渊当时年方十五岁,闭门而坐,太子舍人孔伯鱼陪伴左右。隋军士卒破门而进,陈渊端坐不动,还慰劳他们说:“你们一路作战到此,各位辛苦了。”由此,隋军士卒对太子陈渊至为尊敬。三月六日,杨广率军押解着以陈后主为首的伏虏班师回朝,被进位为三公之首的太尉,陈姓皇族也都无恙。
陈国灭亡后,大分裂的南北朝时代终于结束,中国人民经过286年的离乱隔绝和互相仇恨之后,在隋朝的统治之下,又恢复了同一国度之下的手足之情,境内各民族结合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这个新的中华民族因含有新的血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到处兵荒马乱,于是智者大师扶杖北上荆州和湘州地区。
(注:杖,上声,扶也。去声者,所扶之杖,今扶义。策者,竹杖也。)
讲 这是指出“杖策”二字应读为zhǎnɡ cè。
“杖,上声”,即“杖”字应读作第三声zhǎnɡ,它的意思是“扶”,在这里作动词。如果读作去声,亦即读作第四声zhànɡ,那么它的意思就变为了“所扶之杖”,是名词了。而在这里是“扶”的意思,因此应该读作zhǎnɡ。而“策”就是竹杖的意思。连起来“杖策”就是“拄着拐杖”的意思。
(注:汉邓禹杖策追光武。荆州为湖北,湘州为湖南。)
讲 这里志磐大师引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杖策”的含义,但实际上却引用失当,是错误的。现在先来解释典故:
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是东汉的大臣。光武,即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第一任皇帝。据《后汉书》卷十六等记载,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当时十三岁的邓禹正受业于长安,而刘秀也游学京师,邓禹虽然年幼,但一见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后两人才分开。
后来全国各地兴起义兵,反对王莽的暴政。当时光武帝正在河北纠集义兵,邓禹听说了之后,就“杖策北渡,追及于鄴”。光武帝见到邓禹之后非常高兴,说:“你这么远的跑来跟随我,是想当官吗?”邓禹回答说:“不是。”光武帝又问:“既然是这样,那你到底想干什么?”邓禹说:“我希望您能够重兴汉室,而我来辅佐您,希望‘垂功名于竹帛’”光武帝听后大笑,封邓禹为“邓将军”。后来刘秀统一全国,建立了东汉,被封为高密侯。明帝时,追念开国功臣的功绩,将二十八名功臣图画于洛阳南宫云台,称“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居首。
这就是“汉邓禹杖策追光武”的典故。但是这里的“杖策”是执马鞭的意思,亦即策马而行,并非是手执拐杖追光武。又如《北史》卷七十:“(张轨)尔朱氏败后,遂杖策入关。”这里也是策马而行的意思。不能引此来证智者大师的“杖策荆湘”。
至于《魏书·列传第二十四》:“遂杖策缓步,或渔或田。”这里的“杖策”是拄杖之意。同样的一个单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引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否则就会发生错误。
路次盆城(注:今江州地,名湓浦),梦老僧谓曰:“陶侃瑞像,敬屈守护。”及往憩庐山,见永、远二师图像,方悟其灵。
讲 路次,路途中间。盆城,又作湓城、湓浦,曾为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以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
因为荆湘位于金陵的西北方,途中必须经过九江市,晚上梦到有一位老僧对智者大师说:“东晋陶侃的金文殊像,敬请看守保护。”当时智者大师也不知道那位老僧是谁,等到了庐山东林寺之后,看见慧永大师和慧远大师的图像,这才感悟到梦中所见就是这两位大师中的慧远大师,真是太灵验了。《别传》云:“验雁门法师之灵也。”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故世称雁门法师。21岁时,和弟弟慧持在太行山听道安大师讲《般若经》,于是彻悟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学。46岁时,慧远大师驻锡庐山龙泉精舍。这时远公的道友慧永法师对刺史桓伊说:“远公刚刚开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众前来亲近他,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学者来追随他,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大的道场,那怎么行呢?”桓伊听了这话,于是发心建造了东林寺。自此慧远大师以东林寺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庐山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译场,作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现在时处乱世,慧远大师唯恐东林寺遭遇兵隳,于是在梦中劝请智者大师前往守护。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