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八十三)

俄而浔阳反叛(注:即江州也),寺宇焚毁,唯此山免于见侵,益知护像之验。

  俄而,不久。当时隋朝虽然已经攻克了金陵,但全国各地的反抗力量仍旧存在。不久之后九江地方的民众就起兵反隋,战乱之下,大多数的寺院庵宇都被战火焚毁,只有庐山东林寺安然无恙,从此更加可以体会到慧远大师请智者大师来护持佛像的征验和功德了。见侵,被侵略。

 

(注:晋陶侃刺广州,海上得金像文殊,送武昌寒溪寺。侃还荆州,欲载像行,船没,送还本寺。远法师造东林,执炉向方祈之,飘然飞空而至。)

  陶侃(259~334),东晋庐江浔阳人,曾官拜荆州刺史,镇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深为当时的另一位大臣王敦所猜忌,于是被转到广州当刺史。有一个渔民见海中有神光,撒网到放光处,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样,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养。后来,寒溪寺遭火灾,殿寺全部焚毁,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后来移任荆、江二州刺史,派人迎请金文殊像,谁知金像一抬到船上,船就沉了,金像也随之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因此小注上说“船没,送还本寺”,那是不正确的。

直至慧远大师建成东林寺,有感于“陶九州得,溺於江者多年”(《角虎集》卷下),于是手执香炉,面向金像沉没的方向虔诚祷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飘然飞空而至。慧远大师于是造瑞像阁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赞》。当时有民谣云:“可以诚至,难以力招。”说的就是这件事。据《佛祖统纪》卷第五十和《庐山记》卷一云:“唐宣宗会昌毁寺,二僧负东林文殊像藏锦绣谷,复访像不获。忽圆光涌于空表,自是峯顶天池常见圣灯,百千文殊出没。”可见真正的金文殊像在唐朝后期就已经不见了,但据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云:“金文殊像于文革时被毁于熔炉。”这可能是后人重新所塑。

 

【隋开皇十年(590),53岁】

隋开皇十年正月(注:是年南北归一,方为正统),文帝下诏曰:“皇帝敬问光宅禅师。朕于佛教,敬信惟重,往者周武毁弃佛法,朕曾发心立愿,必许护持,及受命于天,遂即兴复。师已离世网,修己化人,必希奖进僧伦,用光大道(注:言光宅者存旧称也)。”

  将教材上“开皇九年”改为“开皇十年”。

隋文帝杨坚(541-604)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都大兴(今陕西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据《隋书》记载,当时的人认为在寺院里出生的人好养,于是他的母亲吕氏就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的般若寺中生下了杨坚。杨坚出生时“紫气充庭”,寺中的智仙尼师预言隋文帝奉“天佛”之命,必得天下,但其来处特别,不可以在俗间抚养。于是杨坚就被留在般若寺中抚养,一直到十三岁时才离开。后来周武帝毁灭佛法,智仙尼师“内着法衣”,就隐居在隋文帝家中,可见隋文帝自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对于佛法有虔诚的信仰。他继位后,一开头就改变了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又令每户出钱营造经像,京师(长安)及洛州等诸大都邑则由官家缮写一切经,分别收藏在寺院和秘阁之内。从而天下风从,民间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多了很多倍(见《隋书.·经籍志》)。

因此在灭陈的第二年,他就下诏给智者大师说:“我隋文帝杨坚恭敬地问候光宅禅师,我对于佛教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敬仰崇信的。以前的时候北周武帝毁坏废弃佛法,我就曾发心立下誓愿,如果以后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答应全心全力地护持佛教(许,预先答应给与,如许诺)。等到我受命于天,当了皇帝以后,于是马上着手重兴恢复佛教。大师您已经离开了世间烦扰的红尘之网,不管是在自修,还是在随缘度化众生的时候,希望您能够奖励劝进其他的僧众,用以共同光大佛道。”僧伦,僧众。

在这里隋文帝称智者大师为“光宅禅师”,这是因为智者大师曾住光宅寺弘演《法华经》的缘故,所以小注上云:“言光宅者,存旧称也。”这封诏书收于《国清百录·隋高祖文皇帝敕书第二十二》,下诏的时间是开皇十年正月十六日”。

 

时秦孝王出镇扬州(注:秦王杨俊,文帝子,晋王弟。李巡曰:“江南之气轻扬。”据此义,字当从手),致书延屈。

  教材小注上的“秦王扬俊”应改为“秦王杨俊”。

隋文帝共有五子,依次是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和汉王杨谅。可见杨俊是文帝的第三子,开皇初立为秦王,当时是任扬州总管,他曾写书信给智者大师,邀请智者大师能够屈身前往。

小注中引用李巡的话,是要说明“扬州”的“扬”字应写作提手旁,如“江南之气轻扬”等。并非是说作为姓氏的“杨”字,也要写作提手旁,否则就错了,这一点要注意区别。

李巡,东汉时候的宦官,有感于去圣久远,经籍多谬,乃白帝,刻五经于石,诏蔡邕等正其文字。所引之句见于《晋书·地理志》卷十五,其原文为:“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但未说是出自李巡之口。轻扬,轻浮不正。

 

师谓使者曰:“虽欲相见,终恐缘差。”既而累旬大风,祆贼竞发,水陆俱阻,竟不成行。

  智者大师对秦王杨俊派去的使者说:“虽然想相见会面,但我和他之间的缘分恐怕并不好。”这是一种婉转的说法,言外之意是说我们之间没有缘分,要想见面也不一定见得着。差,欠缺。不久之后,连续刮了十多天的大风,而且江南相继有人聚众作乱,水路和陆路全都被堵,不能通行。由此可以看出智者大师对于各种缘分早已看得一清二楚,通达三世因果,随缘而动。

祆xiān贼,信奉拜火教的教徒。相传由公元前六世纪琐罗亚斯德所创,谓世界上有光明和黑暗,两者是善与恶的根源,因此人们应该弃恶就善,崇拜光明。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拜火教”。唐代曾一度于长安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武宗反佛后渐废不传。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魔教”或“明教”,就是指祆教。现在这些祆教教徒相继反隋,致使“水陆俱阻”,不能成行。

 

【隋开皇十一年(591),54岁】

十一年,晋王代为总管(注:晋王杨广代秦王为扬州总管),遣使奉迎。

  晋王杨广平陈班师回朝进位太尉后,被父皇授任为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总管所属二十四州军事。没过多久,亡陈故地发生反隋大叛乱,如《隋书》卷二云:“(开皇十年)十一月……婺州人汪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懀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因此就在五九〇年的十一月抽调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镇江都(今扬州市)。可见“晋王代为总管”是在开皇十年,而非开皇十一年。但他从原来的属地并州来到扬州时,其间路途遥远,到时可能已经是隋开皇十一年了。没过多久,他就遣使去专程迎接智者大师,其迎请文见《国清百录·晋王初迎书第二十四》。

此前,担任扬州总管的是晋王杨广的弟弟杨俊。平陈之时,杨俊作为行军元帅,比起其兄杨广来,要逊色得多,连他自己也承认是“无尺寸之功”。平陈后,立即遣使赴朝,向父皇表示惭愧,但隋文帝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让他留在江南,担任了扬州总管,总管四十四州军事。但现在江南发生了大叛乱之后,隋文帝对杨俊到底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将他北调到并州总管二十四州军事,而把并州总管杨广调为扬州总管。从这一调动可以看出,次子杨广在隋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

 

师曰:“我与晋王深有缘契。”即束衣顺流,不日而至。

  智者大师接到请书后说:“我和晋王杨广之间宿世的缘分很深。”于是随缘而动,整肃衣装,顺着长江一路顺风顺水地来到了扬州。不日,不久。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