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师将启行,王复致书,请就摄山安居度夏,师不许,王命有司具装发遣,师遂至止庐山。
讲 到了三月份,智者大师又想从栖霞寺启程出发。晋王杨广听说智者大师又要西行,于是写信给智者大师,希望能够在摄山栖霞寺就近安居,但智者大师没有答应。于是晋王杨广命令有关单位准备行装,派人一路保护西行。不就之后智者大师就到了庐山,在东林寺结夏安居,“进至匡岳,结夏安居”。
具装,治装﹐备办行装。发遣,其本义有遣送、流放的意思,在这里是指保护出发,是古代公文的常用语,并不一定含有贬义或强迫。故《王许行书第三十一》云:“谨遵宿愿,即命所司发遣,发日离晨,仰听详择。”
七月,王遣使往庐山参省。
讲 七月份的时候,晋王杨广派遣主簿王灌前往庐山参拜问候。参省xǐng, 省,是指看望父母尊亲,所以古代有“晨昏定省”之礼。这次晋王杨广派人参省,其目的有二,一是想念自己的师父,“自江浦违心,驰情彭蠡,以日为岁,无时暂忘”;二是临近解夏,晋王杨广想供养安居僧,所以遣主簿王灌赍送“盐一百斛,米一百斛”等物供给智者大师及诸大众。
八月,师往衡山营建功德,酬师恩也。
讲 安居结束以后,智者大师首先来到了西南方向的南岳衡山,为自己的师父慧思大师营办种种功德,比如诵经、供养大众等,以报答师父的恩德。
我想智者大师站在慧思大师塔前顶礼时,其心中一定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吧,但也难免会有伤感。拿我自己来说,每次来到剃度恩师的塔前,就不禁想起师父生前的音容笑貌,想起他老人家为寺院、为常住鞠躬尽瘁的身影,以及对我的种种关爱……,而如今师父已经高登莲台,自己却象无主孤魂,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辜负师父殷勤嘱托,思之能不伤感!而我只在自己剃度恩师身边呆了三个月,就到佛学院去读书了,此情此景已令我无法面对,智者大师在慧思大师身边亲炙七年,在慧思大师座下悟明心地,尽得慧思大师真传,这种“师恩难报”的感受,又是如何地沁入骨髓啊!
我很后悔自己在读佛学院期间没能经常去看望师父,总是以学习忙相推脱,现在想来真是万分不该。奉劝各位趁师父尚在时多去顶礼问候,否则一旦师父离去,再想听到师父的骂声都不可能了!
智者大师是567年离开大苏山前往金陵弘法的,在569年的时候慧思大师曾经因为道士的诬告来过金陵,“寓栖玄寺,尝往瓦官精舍”,师徒两人可能重新会过面(见《慧思大师传》的讲义)。但从此以后,智者大师就再也没有见过慧思大师,距离现在已经将近有24年的时间了。虽然他们在这期间没有再见面,但并不说明他们之间就没有任何联系了。当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时,听说慧思大师新写了一本《四十二字门》时,曾托陈吏部尚书毛喜带到天台山,毛喜在复信中就曾提到:“南岳亦时有信,照禅师在岳岭,徒众不异大师在时。”可见智者大师对于衡山道场一直都是非常关心的,师徒情分血浓于水。
十一月,王遣书往潭州奉迎。
讲 潭州,隋开皇九年(589)改湘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于现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益阳、浏阳、湘乡、醴陵等地。南岳衡山属于衡州,以衡山得名,治所在今衡阳市。现在晋王杨广遣使往潭州奉迎,说明当时智者大师已经离开衡山北上,到达了潭州。至于智者大师是什么时候离开衡州到达潭州的,以及在潭州做了什么功德,则不得而知。
十二月,师至荆州,旋乡答地。
讲 592年12月,智者大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荆州华容,以报答生地之恩。旋乡,回到家乡。
智者大师回到家乡以后到底是如何报答地恩的?在《别传》、《南山传》等传记中都没有讲到。然而明代的“公安三袁”和智者大师是同乡人(“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他们反对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上以小品文成就最高,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称他们的文体为“公安体”),袁中道在《重修玉泉佛殿记》中云:“(智顗)禅师乃予邑之茅穗里人……村中圣母塔,即其母斧鬣处也。”在《游玉泉记》中又云:“此地(指玉泉山)似与吾邑人有缘,盖智者亦公安人也……其母夫人釜鬣在公安牛头里,今犹称圣母塔,旁有智者所建报恩寺。”(以上所引二文均见《中国佛寺志·玉泉寺志》卷三。惟文中一处作“斧鬣”,另一处作“釜鬣”,均不得解。)可见智者大师到了荆州华容以后,并非只是随便看看走走而已,而是有为其母亲建塔造寺做真实功德的。
将建福庭,乃于当阳玉泉山(注:此地在隋通为荆州,朱梁时分置荆门军),创立精舍,及重修十住寺。道俗禀戒听讲者,至五千余人。
讲 福庭,寺院的尊称,即能生福德之园庭。智者大师想在荆州地区建立一座寺院,于是在江陵以北约100公里的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精舍”,亦即新建了玉泉寺,同时重新修葺原有的十住寺。僧俗四众依智者大师受戒和来听讲经说法的,共有五千多人,可谓盛况空前。
小注是说明当阳县治的沿革,早在西汉时,当阳就已经置县,隋朝时属于荆州所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云:“(当阳县)隋属南郡。”这是因为隋大业年间曾改荆州为南郡之故。)到了五代后梁的时候,从荆州分离别置了荆门军,“军”也是一种行政区划名,始于五代,一般和府、州同级,隶属于路。荆门军的治所在今荆门,当阳也就归属于荆门军所辖了。由于后梁(907~923)是由朱温所创立的,所以又称朱梁。
初至当阳,望沮漳山色堆蓝,欲卜清溪以为道场,意嫌迫隘,遂上金龙池,北百余步,有一大木,婆娑偃盖,中虚如庵,乃于其处,趺坐入定。
讲 从这往下,至小注的“览者宜知”,都是回过头来讲述建造玉泉寺时的经过。
沮漳,沮水与漳水的并称。沮水在湖北省中部偏西,源出保康县西南,东南流到当阳县河溶镇附近与漳水汇合后为沮漳河,南流到江陵县西入长江,因此沮漳也可特指此二水之间的地区。
堆蓝,形容草木茂盛,堆积成了深蓝色。
清溪,又名青溪,是一条溪流的名称,位于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水经·沮水注》:“沮水南经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方舆纪要》卷78远安县云:“(清溪)在县西南六十里,流径县南,东合沮水。”所以《玉泉寺志》一开头就说:“玉泉山发自房陵之景山,东支为荆山,西支蜿蜒越青溪,融结为玉泉山……介青溪紫盖之间,山高九百丈,尊特竦秀,状类覆船。老树冥郁,参错际天,其上时有异气,非烟非雾。步极而登,瞰大江其若带,初名覆舟山,亦曰堆蓝山。”
这段话是说智者大师刚到当阳的时候,看见沮水和漳水一带草木苍翠茂盛,气势蓬勃。一开始想在沮水的支流清溪之处,寻找一块比较开阔的地方“以为道场”,建立寺院。不过清溪这个地方的地势比较狭窄迫胁,智者大师于是上山来到了金龙池。在金龙池往北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树冠茂盛,高耸如盖,而在树根之处却是空心的,就象一个天然的小木庵,智者大师于是就在里面结跏趺坐,寂然入定。
一日,天地晦冥,风雨号怒,妖怪殊形,倏忽千变。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内向。阴魔列陈,炮矢如雨,经一七日,了无惧色。
讲 教材上“炮石如雨”应为“泡矢如雨”。
有一天晚上,天色昏暗阴沉,风雨交加,狂风怒吼,各种山妖树怪千行万状,变化多端。有一条巨蟒,长约十余丈(30多米),张开血盆大口,口吐红杏,时不时地向树洞里面张望,想以此来恐吓智者大师。又有无限妖魔鬼怪排列阵势,箭像雨一样地射下,“攒簇师前,将欲为害”。这样的情形一连持续了七天,而智者大师“了无惧色”,一点都不害怕。阴魔,这里是泛指各种妖魔鬼怪,并非是指四魔之一的五阴魔。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