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闵之曰:“汝所为者,生死众业,贪著余福,不自悲悔。”言讫,众妖俱灭。
讲 闵,通“悯”,即哀悯、怜恤。智者大师怜悯地说:“你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和生死相应的魔业,如果贪恋执著于你们过去世所残余的一点福报,必定堕落无疑,还不自生悲痛忏悔。”话一说完,所有的妖怪全都不见了。
这个情形似乎和华顶降魔差不多,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差别。在华顶降伏强软二魔时,那都是天子魔之所变现,魔王及其眷属能妨碍行人之胜善,憎嫉贤圣之法,故作种种扰乱。若能降服此魔,则能“得甘露灭觉道成”,所以智者大师在降服天子魔之后,必证圣果,绝超五品,与佛相齐。而此处的阴魔等,只是一些久住此地的山精怪魅,可能冥知智者大师想在这个地方建立寺院,不愿离去,所以才会变现种种恐怖怪状来恐吓行人,想借此把智者大师吓走。因此,这里的“降魔”和在修行功夫的增胜上并无直接的关系,两者不可相混。
修行之人往往会遇到各种魔境,在《小止观·觉知魔事第八》以及《摩诃止观·魔事境》等书中都有详细讲述,最宜先知。归纳起来,治魔之法有三:初、观察诃弃,如守门人遮恶不进;二、当从头至足,一一谛观,身心了不可得,魔从何来?欲恼何等?如恶人入舍,处处照捡,不令得住;三、观之不去,即当强心抵捍,以死为期,一心用观,令道行成就。
当阳地势险要,自古多有战争,单就三国时候来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之时,曹操已经消灭了袁绍,北方基本平定,急欲剿灭当时寄居于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的刘备,于是发兵来战。刘备兵少,只得弃新野投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但樊城也不可守,于是想投奔一江之隔的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刘琮。不料刘琮已经归降了曹操,不得进城,刘备只好往南逃奔江陵。
刘备本身的军马并不多,只有三千多一点而已,本来逃跑速度应该很快才对,但由于新野、樊城两地的百姓害怕曹操的兵马,恐遭杀戮,又仰慕刘备的“仁德”,所以两地百姓共约十余万人和刘备一起上路,同往江陵。这样的大部队一起上路,其速度可想而知,“日行十里而止”,于是在当阳地区被曹军赶上。两军对阵,刘备大败,只身率百余骑脱围而出,妻小全被冲散,幸赖赵子龙于千军万马中左冲右突,救出了刘阿斗。
赵子龙怀抱阿斗来见刘备,见面后说:“刚才还听见公子在怀中啼哭,现在却不见了动静,多是不能保了。”解开胸前衣带一看,却见阿斗正在睡觉,还没有睡醒呢!这也正是阿斗之福,合有“四十二年真主命”。
然而当阳一战,“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抛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一副人间地狱景象,因此这也就难怪当阳地区多各种妖魔鬼怪了。所以《别传》云:“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谚云:‘三毒之薮。’践者寒心。”但等到智者大师在这里降服妖怪之后,“创寺其间,决无忧虑”,可谓“至人宅势胜”,理之固然。
其夕云开月明,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
讲 这天晚上,乌云消散,朗月当空,看见有两个人仪容举止庄重雍贵,有王者风范,年纪大一点的那个人胡须飘飘,神情丰满忠厚,这是关羽。年轻的那个头上带着帽子,神清气朗,英姿飒爽,这是关羽的义子关平。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
讲 两人来到智者大师跟前,向大师施礼,然后说“我即是关羽”等。关羽(162-219),三国蜀汉时的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随刘备起兵,屡有战功,是蜀汉五虎大将之首(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赤壁之战后,刘备派他镇守荆州,屡破曹军。但因后方空虚,孙权乘机袭取荆州,他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被擒杀。宋代以后,他的事迹渐被渲染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汉末纷乱,九州瓜裂,东汉王朝的执政人物大致可分别为三类:外戚、士大夫和宦官,这三类人物互相斗争,构成了东汉王朝全部的宫廷政治史。东汉王朝皇族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皇帝的年龄都很小。除了开国皇帝刘秀跟他的儿子刘庄外,其他皇帝,屁股坐上宝座时,最大的只不过十八岁,最小的还抱在怀里喂奶,这个现象使外戚政治的重演,不能避免。皇帝既然幼小,当母亲的皇太后自然成为权力中心。而仓促掌握权力的女性皇太后,必须面临着她十分陌生的政治行动,作为最后的决定,唯一可以依靠的人物不是朝中大臣,因为她根本不认识他们,而是她平日可以常常见到的家属,即她的娘家人,只有这些人她才相信能够帮助她解决问题。
皇帝幼小是外戚政治的唯一基础,所以外戚自己也尽力排斥年纪较长的继承人,以造成非实行外戚政治不可的形势。继承人如果已经成年,皇太后就无法掌握他,外戚就会失去魔杖,所以没有一个外戚不坚持拥立幼儿。第六任皇帝刘祐死后,他的妻子阎皇后升为皇太后,她跟她的兄长阎显决定摒除刘祐的亲生儿子刘保,而立刘祐的堂弟刘懿。这是一桩骇人听闻的反常措施,皇位不传亲子而传堂弟。但一看年龄便可恍然大悟。刘保那年已十一岁,而刘懿才八个月,掌握八个月的婴儿当然比掌握十一岁的少年,时间要久的多。
可是,外戚们大多数不知道珍惜权力,而只知道滥用权力。只知道贪污暴虐,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这当然引起外戚集团以外新兴阶层士大夫们的抨击,不过士大夫显然居于劣势,因为魔杖握在外戚手中。失败的士大夫最好的下场是被免职,但大多数都被砍头或自杀。不但士大夫在斗争中会失败,纵令皇帝自己,如果他想收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大权,他也同样面临危机。第十任皇帝刘缵,他九岁时,受不了梁冀的傲慢态度,说了一句“跋扈将军”(跋扈,蛮横之意),梁冀立刻就把他毒死。
皇帝跟外戚斗争,必须获得外力支持。没有外力支持的皇帝,脆弱的程度跟普通人没有分别。东汉政府第十任皇帝刘缵被外戚毒死,就是一个说明。皇帝想得到外力支持,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士大夫结合,一是跟宦官结合。但跟士大夫结合可能很少,因为皇帝与他们平常太过疏远,而且也不知道谁是攀附外戚的走狗。唯一的一条路只有依靠宦官,别无其他选择。
比如第十一任皇帝刘志,继被毒死的十任皇帝刘缵之后,对梁冀侧目而视。刘志跟五个宦官密谋采取行动,他知道面临最大危险,生命和前途完全握在与谋的宦官之手。在密谋大计时,刘志曾把一位名单超的宦官,咬臂出血,作为盟誓。他跟宦官已摆脱了君臣名分,成为黑社会的弟兄。所以在杀掉梁冀并把梁姓戚族全体屠杀了之后,刘志把参与密谋的五个宦官,一齐封为一等侯爵(县侯),又封另外八个宦官为二等侯爵(乡侯)。
从此,宦官以正式政府官员身份出现,仗着跟刘志咬臂之盟,他们的家族和亲友,也纷纷出任地方政府首长。这些新贵的出身跟宦官相同,行为也相同,几乎除了贪污和弄权外,什么都不知道,比外戚当权所表现的,还要恶劣。这使本来专门抨击外戚的士大夫阶层,受到更重大的伤害,他们愤怒地转回头来跟外戚联合,把目标指向宦官。
宦官跟士大夫间的斗争,血腥而惨烈。双方最后一次决斗发生于一八九年,士大夫领袖之一的禁卫军官袁绍跟外戚领袖大将军何进结合,密谋铲除宦官,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坚不同意。于是,天下最愚蠢的阴谋诡计发生了,袁绍建议:密令驻屯在河东(山西夏县)的大将董卓,统军向洛阳进逼,扬言要肃清君侧——讨伐宦官,用以胁迫何太后。另一位禁卫军官曹操反对,他说:“对付宦官,一个法官就行了。却如此转弯抹角,诱导叛变,恐怕能发不能收,天下从此大乱。”他的明智见解阻挡不住浆糊脑筋,蠢谋开始执行。宦官得到消息。把何进诱进皇宫砍头。袁绍遂率领禁卫军纵火焚烧宫门,攻入皇宫,对宦官作绝种性的屠杀,无论老幼,无论平常行为如何,同死刀下,有些倒霉的年纪较长的洛阳市民,因为没有留胡须的缘故,被误会是宦官,也遭到灾祸。中国第一次宦官时代,到此结束。宦官彻底失败,但士大夫的胜利却是悲惨的,董卓的刀子已架到他们的脖子上。
董卓到了洛阳后,他的凉州兵团马上把洛阳控制。中央政府原来那些分属于袁绍、曹操的禁卫军,在凉州兵团面前,噤若寒蝉。袁绍、曹操知道已无能为力,先后逃走。董卓忽然高兴地发现,他控制首都就等于控制皇帝,控制皇帝就等于控制全国。他本来只是一个地方部队的将领,现在成了全国主宰。太快的形势变化,使他把政治看的太过于简单。认为现在什么都有了,只缺少威望,而建立最大威望的最大妙法,莫过于把旧皇帝废掉,另立一个新皇帝。于是,他强迫刘辩退位,另立刘辩九岁的弟弟刘协上台。明年(一九○),更把刘辩和他的母亲何太后杀掉。
董卓没有想到,蛮干不但不能建立威望,反而引起强烈反感,等于把攻击自己的刀柄授给敌人。果然,正苦于没有借口的敌人有了借口,各地反对董卓的武力,在东方集结,推举门第最高的袁绍当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对洛阳是陌生的,他的根据地在关中(陕西中部),于是下令把首都迁到长安,距他进入洛阳只六个月。
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偏偏坐在非有政治头脑不可的座位上,不啻坐在毒蛇的牙齿上。192年,宰相级官员司徒王允唆动董卓最亲信的部将吕布叛变,把董卓刺死,屠灭董卓三族。——关于吕布干掉董卓的经过,民间流传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说,王允有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儿貂蝉。他先让吕布跟她恋爱,等吕布入迷之后,王允却把貂蝉送给董卓,向吕布宣称是董卓抢了去的,激起吕布的杀机。
王允只是一个谋略家,不是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董卓死了之后,中央政府下令大赦,社会似乎又有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董卓手下大将牛辅,驻防陕县(河南三门峡),想为董卓报仇,击败前往接收他军权的政府部队。可是,不久他就死于军营中的一次夜惊。他属下的三个中级军官李傕、郭汜、樊稠,决心投降,但他们曾经在大赦令之后继续反抗政府,所以要求政府再下一次大赦令。王允坚决拒绝,他说:“刚刚大赦过,不到一个月,怎么可以再赦?”三个军官当然不愿亲自把头塞到刀口底下,只有叛变到底。他们向首都进军,攻陷长安。霎时间,王允成了叛徒,就在长安城下,执行死刑。三个叛徒则成了国家正式高级官员,昂然地下令镇压叛徒。
三个不成材的瘪三人物,分别担任宰相元帅,共执朝政。合作了三年,到195年,李傕、郭汜把樊稠杀掉,接着李傕、郭汜也反目成仇。李傕劫持皇帝刘协,郭汜劫持文武大臣,就在长安城中对垒攻杀,五个月中,死伤数万人,长安成了恐怖与饥饿的鬼城。后来由另一位大将张济从中调解,两个小军阀才同意释放刘协和群臣,让他们东返洛阳。
这时,中央政府的权威荡然无存,全国被大小军阀割据,无处不在混战。东汉王朝划全国为十三个州,除兖州(山东西部)之外,混战遍及十二个州。这些军阀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并非变民领袖,而全体都是政府官员,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长或握有军权的将领。他们表面上对皇帝十分尊敬,即令任用小小官员,也要上奏章请求批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刘协逃回洛阳,正狼狈不堪时,没有一个军阀运送一粒粮食或一文金钱。袁绍一度考虑过迎接刘协到他的地盘,但他又想到那等于平空弄一个管辖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头上,只有傻子才干。唯一的英雄人物是曹操,刘协逃回洛阳的次月,曹操就率领他的兖州兵团抵达洛阳。洛阳太过于残破,无法居住,于是迁都到他的根据地许县(河南许昌)。
等到曹操开始用皇帝名义向全国发号施令,包括下诏责备袁绍拥兵割据的时候,袁绍那浆糊脑筋才恍然觉悟到皇帝的妙用。他既失去这个机会,唯一的办法是硬着嘴巴宣称曹操劫持皇帝。袁绍用对付董卓的办法对付曹操,他发动勤王军事行动。双方于200年在官渡(河南中牟东北古鸿沟渡口)决战,从袁绍建议利用董卓逼何太后和拒绝迎接皇帝两件事上,可看出他的智力商数要差一截。决战结束,他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而大败。
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政府的统一中国行动,遭遇到激烈的反抗。军阀们当然不愿中央政府恢复权力,他们很满意割据的现状,因此混战在所难免,所谓“英雄并起,各霸一方”,这就是“汉末纷乱,九州瓜裂”的来龙去脉(以上的历史全部节录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曹操不仁,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不仁,是说他没有仁德,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关曹操不仁,可以举《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和陈宫一起逃到了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曹操于是对陈宫说:“这里正好有一个叫吕伯奢的,是我父亲的结义弟兄,我们可以到他家去借宿一宿。”于是二人策马来到庄前。吕伯奢也知道他们是被朝廷通缉的要犯,但还是非常热心地接待了他们。临吃饭前,因无好酒,于是吕伯奢骑驴往西村去沽酒。
这时曹操和陈宫坐在席间,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曹操说:“吕伯奢和我并非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于是说:“这就对了!现在如果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和陈宫两人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两人搜到厨下,却看见绑了一头猪正想杀呢!陈宫说:“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两人急忙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吕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曹操说:“被罪之人,不敢久住。”吕伯奢说:“我已分付家人杀一头猪来款待二位,怎么这么快就要走了?”曹操没有理他,只顾策马前行。但走了没多远,忽然返回来,一剑就把吕伯奢杀了。陈宫大惊说:“刚才我们是误杀了,现在这又是做什么?”曹操说:“吕伯奢到家以后,看见杀死了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如果他率众追来,那我们不是就危险了。”陈宫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不禁默然。后来陈宫还是决定离开曹操,另投他人。
孙权自保,孙权(182-252)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父兄占据长江下游。这里说他是“自保”,亦即一心只求自我保全,偏安江东,没有太大作为。关羽对孙权一向没有太大好感,有一次,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荆州来见关羽,希望为他自己的儿子求婚,不料关羽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为此“孙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孙权发书请曹操派兵从旱路攻打,而他自己则派兵从水路偷袭,一举拿下荆州。因此在史书当中往往称关羽“颇盛气,好凌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失荆州、走麦城是“刚而自矜,以短取败”。至于关羽后世被封为“关圣帝”,那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可参《《武圣人关羽的内幕》和胡小伟《关帝崇拜的起源》等。
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由于曹魏和孙吴都非正气所在,所以我从仁义出发,称臣于蜀汉,希望能够帮助刘皇叔恢复刘家天下。
时事相违,有志不遂,然而当时形势的变化和我原本所期望的相违背,虽有志向,却没能成功。
死有余烈,故王此山,我死了以后,凭借生前遗留的业绩和功业,所以得以在此山称王,亦即作当阳玉泉山的土地神。
大德圣师,何枉神足,大德长老,您何以屈尊降临此地啊?神足,神灵般的脚步,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