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欲于此地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
讲 智者大师见关羽前来询问,于是回答说:“我想在这里建立一所寺院,用来报答生我养我的一方水土的恩德。”生身,这里是指出生之地。
神曰:“愿哀闵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当与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
讲 一舍,古以三十里为一舍。关羽听说智者大师想在这里建寺院,于是说:惟愿大德慈悲,能够哀怜同情我的愚蒙无知,特别地予以俯察摄受。从这里过去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象“覆船”一样,那里的土层深厚,我当和我的儿子关平一起建立寺院,劝化供养,共同来维护住持佛法。大师您就安心入定七日,以便等待寺院的建成。
垂,犹言“俯”,作敬辞,多用于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动作,如垂爱、垂怜、垂询等。
摄受,又叫摄取,即以慈悲心去摄取众生。
安禅,安住于禅定之意。《碧岩录》第四十三则云:“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注:蜀先主拜羽前将军,率众攻曹仁不克,孙权已据江陵,羽因遁走,吴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
讲 这一段小注是讲关羽兵败被杀的经过。东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立他的儿子刘禅为王世子,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等为五虎大将。这时曹操的堂弟曹仁(168—223)屯兵于樊城,诸葛亮已经得知东吴的孙权和北方的曹操有勾结,但他料知东吴由于畏惧关羽的虎威,只要荆州防范措施得当,孙权还是不敢轻易进攻荆州的,于是命关羽“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
关羽起兵攻打樊城的时候,还是留有相当的兵力驻守荆州的,以防东吴偷袭。不过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情,使关羽尽调荆州兵力支援前线:1、关羽虽然打了几次胜仗,比如水淹于禁七军,怒斩抬榇而战的庞德等,但曹仁坚守樊城,关羽始终无法攻克。2、东吴见关羽和曹仁打得不亦乐乎,自然蠢蠢欲动,但由于荆州防范严密,一直没有可乘之机。于是陆逊向当时的东吴三军统帅吕蒙出谋划策说:“关羽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吕蒙听后大喜,于是托病不起,上书孙权,就拜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蒙守陆口。陆逊接受印绶,随即修书一封,具名马、异锦、酒礼等物,遣使赍赴樊城见关公。关公大笑:“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于是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
这样一来,荆州的防守就空缺了,于是东吴一举下之。关羽进退失据,于是大败,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市东南四十四里两河乡东北麦城村)。麦城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镇,内无粮草,外无救援,于是关公和他的义子关平引领残兵败卒二百余人,向北突围。走了约二十多里,关公和关平在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都被东吴大将潘璋的司马马忠所获,随即被杀,关公亡年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注:《唐书》:羽生侍中兴,其裔孙播相德宗。)
讲 关羽的儿子是关兴,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弱冠为侍中(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关羽死后,关兴随刘备伐吴,杀死杀父仇人潘璋。诸葛亮北伐时,关兴深受器重,出任龙骧将军、左护卫使等,后病死。
裔孙,远代子孙。
关播,(719-797),字务先,玄宗天宝末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德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贞元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相,xiàng,辅助、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如辅相、宰相等。关播在德宗时,当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所以说“相德宗”。
师既出定,见湫潭千丈,化为平址,栋宇焕丽,巧夺人目。神运鬼工,其速若是。
讲 智者大师出定以后,看见金龙池的千丈潭水,已经都化为了平地。所造寺院,明鲜华丽,技艺高巧,光彩耀眼。由于是鬼神的运作和劳动,所以造寺的速度是这样不可思议地迅速。正如袁中道《游玉泉记》所云:“昔王尊立水,瓠子堤完;真王应运,滹沱冰合。世法犹然,况人天眼目,百灵护持者乎?”
栋宇,原指房屋,如“瞻栋宇而兴慕,抚身名而悼恩”,这里是指关公父子所造的玉泉寺。焕丽,光鲜美丽。巧夺人目,义同“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表示所造寺院的艺术形象具有极高成就。神运鬼工,又作“神运鬼输”,形容运输迅疾。
师领众入居,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曰:“弟子今日获闻出世间法,愿洗心易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秉炉,授以五戒。
讲 寺院造好以后,智者大师带领大众入居其间,日夜宣演佛法。有一天,关公对智者大师说:“弟子今日得闻出世间妙法,愿意悔过自新,彻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向。希望大师您能为我受戒,永远作为成就菩提的根本。”正如《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又如《涅槃》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当须净戒。”因此从关羽所说的话中,可以反映出他是具有深厚善根的,于是智者大师手拿香炉,为他授了五戒。
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根据《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云:“多论问曰:不受三归,得五戒不?答:不得也。要先授归,方得戒矣。”亦即不受三皈不得五戒,可见智者大师在授予关羽五戒之前是先给他受了三皈的。但也有可能智者大师并未授他三皈,而是直接授予五戒。为什么?因为关羽在此之前就已经受了三皈了。据《三国演义》记载,关公死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一直来到了荆州当阳县的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就在此山结草为庵,坐禅参道。“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观,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关平),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赵累)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国演义》虽是小说,但当有所本,可见关羽很早就已经皈依佛门了,但其内心的嗔恨杂念并没有消除,一直等遇到智者大师才彻底放下,发心“永护佛法”,做寺院的伽蓝神。目前国内很多名蓝大刹塑有关羽像,天台山国清寺、万年寺等那是不用说了,其它的如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灵岩山寺、开封大相国寺、九华山肉身殿等,这种由来就在于智者大师曾为关羽受五戒之故。
于是神之威德,昭布千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
讲 从此以后,关公的声威德行更加彰显流布,远近的人们都来瞻礼祈祷,莫不恭敬有加。威德,有伏恶之势曰威,有护善之功曰德。
作为比丘,见到关羽像,最多合掌问讯而已,不必礼拜。如果是居士,依所受戒体论,则礼拜亦无妨。但礼拜不等于崇拜,佛法并不禁止在家居士礼拜长者、祖先等,但是如果认为他们能够解决我们的生死、业障,就成了违背三皈依了。《优婆塞戒经》云:“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可见寺院供奉关公,只是取其能够护法安僧,并非鬼神崇拜。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