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答曰:“奉旨于当阳造寺,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注:详此二句,正言关王建寺之事),即当具奏嘉号。”
讲 晋王杨广的答书具见《国清百录·王入朝遣使参书第四十三》,对于智者大师所要求的事情,晋王杨广是一一照办的。
时自春徂夏,天旱不雨,百姓咸谓龙怒。师至水发之源,口咒手挥,风雨交集,民众大喜,歌咏满道。
讲 徂,cú,到。在这一年,从春天到夏季,天气一直非常干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老百姓都认为是由于金龙池被填成了平地建寺,以致于龙王发怒了。于是智者大师来到溪水发源之处,口诵咒语,手洒杨枝甘露,立马就风雨交加,干旱顿除。老百姓都大喜过望,颂扬赞叹之声充满道路。
荆州总管王积入山致拜,战汗不已,退谓人曰:“吾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如今日之怖惧。”
讲 教材上的“军陈”,应改为“军阵”。
荆州的总管(地方高级军政长官)王积,有一次来到玉泉山致敬礼拜智者大师,不禁浑身战栗,出汗不止,回去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身经百战,越是遇到危险的境况,越能激发我的斗志,更加勇悍,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地感到恐怖畏惧过。”
从王积的话中可以感受到智者大师的威德不可思议,这是因为出家之人修慈心三昧,有龙天护卫,当世间暴戾之人接近时,天龙环视,自然令杀业重的人心生恐惧。所以在卍续第77册《新修科分六学僧传·隋智顗》卷第三中,王积自己也说“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注:《隋书》王世积,后为凉州总管,谋反被诛。)
讲 《隋书》卷四十作“王世积”,这是他的本名,这里写作“王积”,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最明显的就是佛门中“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在当时也要改称为“观音菩萨”。
王积(?~599年),阐熙新囶guó人(今陕西靖边县西)。在平陈之役中,以军功进位柱国,迁荆州总管。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攻高丽,途中遇疾而还,拜凉州总管。“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困穷,因徼幸上变,称:‘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世积竟坐诛,旻、胄等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从《隋书》的记载可知,王世积是被别人诬告谋反而坐诛的,与小注中所说的“谋反被诛”有天壤之别,志磐法师于此有所失检。
七月,王以创寺奏上,赐名玉泉。
讲 七月份的时候,晋王杨广把智者大师在荆州创建寺院的情况上奏隋文帝,隋文帝于是很快下旨赐于“玉泉寺”的寺额,敕书见《文皇帝敕给荆州玉泉寺额书第四十四》。
八月,荆州弟子陈子秀,致疏请讲《法华》。
讲 八月份,荆州弟子陈子秀,致疏表请智者大师开讲《法华经》。
【隋开皇十四年(594),57岁】
十四年夏四月,于玉泉说《摩诃止观》,一夏敷扬,二时慈霔(注:此早晚两讲之明据)。
讲 在594年的安居期间,智者大师于荆州玉泉寺开讲“天台三大部”中的最后一部——《摩诃止观》。在《摩诃止观》的总序当中,章安灌顶大师说:“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智者大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于荆州玉泉寺,一夏敷扬,二时慈霔。”
《辅行》在解释“一夏敷扬,二时慈霔”时云:“一夏者,通举始终策修之限。开演称赞,故曰敷扬。二时,朝、晡也。慈霔者,慈心所说,如霔大雨。若以生法二缘,说则有穷。以无缘慈,心无依倚,恣乐说辨,故曰不穷。位居五品,乃是观行无缘慈也。霔者,如《大论》第五评四法师偈云:‘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无雨(其一);广学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不能显发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其二);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无惭愧,譬如小云无雷雨(其三);多闻广智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霔洪雨(其四)。偈意以多闻为云,说法如雷,慈行如雨,大师具三,即第四法师。”
是年过岳州,刺史王宣武,请授大乘戒法。学士昙捷,请讲《金光明》。其俗专业杀捕,及闻法感化,于是一郡五县,一千余所,咸舍杀业。
讲 安居结束之后,智者大师就离开荆州,准备回到南方,途径岳州(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市)的时候,刺史王宣武礼请智者大师为其传授大乘菩萨戒法。学士昙捷,请讲《金光明经》。学士,官名,主掌编纂撰述。
岳阳就在洞庭湖边上,因此那里的人们专门以捕鱼杀生为业,等到听了智者大师所讲的《金光明经》以后,全都被感化了。感化,用言行感动人,使之转变。于是一郡所属的五个县共一千多个“所”,全都舍弃了原有的杀生捕鱼之业,另谋正当职业。
所,这里是指在县以下的一种驻军和屯田军建制,历代不同,《元史·兵志二》:“睿宗在潜邸,尝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明史·兵志二》:“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清史稿·食货志一》:“﹝乾隆﹞四十一年,令叶尔羌、成丁余回,特畀耕地编户,凡千五百户为一所,三千户为一卫。”既使按后代最小的“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来算,“一千余所”也有近112000多人受教感化。
【隋开皇十五年(595),58岁】
十五年春,晋王久留京师,将还镇,遣使奉迎。师乘流东下,止扬州禅众寺。
讲 晋王杨广从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入朝述职,一直到十五年的初春才回到他原来的镇守之地——扬州,于是马上遣派使者前去恭迎。智者大師顺流东下,到扬州以后,住于城外禅众寺。还镇,返回并镇守。
六月,王奉书求学禅慧。其辞曰:“戒为基址,昔年虔受,而定品禅枝,屏散归静,未知可开化否?”
讲 这一年的六月份,晋王杨广写信给智者大师,希望能够求学禅慧。这里的“求学禅慧”,主要是偏指求学智慧,亦即求请智者大师注解《净名疏》以开慧解,如《别传》云:“大王尸波罗蜜,先到彼岸,智波罗蜜,今从禀受。”
“其辞曰”以下是志磐法师略引晋王杨广的《请义书》,然而所引失当,如果按照引文来看,似乎晋王杨广想在受戒以后进一步地学习禅定,而这恰恰是把晋王杨广的意思给弄反了,如此断章取义地引用,是深为不妥的。现在依据《国清百录·王谢天冠并请义书第四十八》中之文来讲解。
文云:“戒为基址,信实行先。保解毘尼,昔年虔受。身虽疎漏,心护明珠。而定品禅枝,屏散归静。猥以凡薄,荷国镇蕃,为子为臣,难亏难怠。岂藉四缘,能入三昧?此非臆断,实荷诚说。经称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定解相资,能证无漏。又电光断结,其例甚多;慧解脱人,厥朋不少。即日欲服膺智断,率先名教,永泛法流,兼同治国。未知底滞,可开化不?师严道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浅,可发萌不?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译曰:戒是定慧的基础和根本,而信实在是在修行之前就必须确立的。作为保任解脱的毗尼律法,前几年我就已经虔诚地接受了,虽然我自身十分疏懒漏劣,但对于戒体,内心却是象保护明珠一样地时时予以护念的。然而只有戒还是不够的,唯有四禅八定的支林功德,才能摒除散乱,使心猿意马一归于寂静。虽然我十分平庸浅薄,但蒙荷国恩以镇守一方,无任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臣下来讲,在工作上都不允许我有所亏失和懈怠的。事务如此繁杂,哪里能够凭藉荷国、镇藩、为臣、为子这样的四缘而入于三昧正定呢?这并非是我凭臆测而下的决断,实在是荷担如来诚实之说而来的。比如经中有云:没有定水的滋润是开发不了真正的般若智慧的,同样地,没有智慧也不能进一步地深化禅定。只有禅定和慧解互相资发,才能得证无漏圣果。然而断结主要靠的还是般若智慧,比如阿难入电光三昧,顿时断除烦恼结使,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又比如慧解脱阿罗汉,利用智慧能离一切烦恼障,而证涅槃,这样的朋类也是不少的。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就想衷心信服智慧断结的圣教,作表率于佛门。使我能够永远泛泊于佛法大海,兼用佛法来指导治理国家的日常事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不知道我这样平庸的人还能不能予以开示教化?为师之道严肃尊贵,不知大师您能否降心屈意以相从?我过去世的善根十分浅薄,能予以慈悲教化以便其萌发滋长吗?菩萨随应众生的根机以自利利他,大师您能逗宜时机以满足我的请求吗?
(猥,谦辞,犹言辱。《出师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率先,作表率。名教,原意是指封建礼教,这里是指佛教而言。底滞,平庸、迟钝。)
从这封《请义书》中可以看出,晋王杨广自从受戒以后,因为事务缠身,没有机会修习禅定,因此他想学慧解脱人,“服膺智断”,期以增上慧学来圆满菩提,于是殷勤请智者大师注解《净名经》以开发智慧。而不是象志磐法师所引的“定品禅枝,屏散归静,未知可开化否”,以为晋王杨广是想学习禅定,这样就和事实相差太远了。
《请义书》中虽然没有提及晋王杨广到底要求智者大师注解哪一部经典,但从后来智者大师为其亲注《净名经》,可知晋王所请就是此经。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