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九十)

师复书:“以本怀夙在天台旧居,禅定一门,惧乖深寄。更回神虑,别俟胜贤。”

  这段引文也是志磐法师节引的,但“禅定一门”四字却是妄加妄改的,前云《请义书》,但智者大师没有答应,作《让请义书》,乃至《王重请义书》、《王谢义疏书》,都是请求开导义解的,哪里有“禅定一门,惧乖深寄”之说?

现依《国清百录》中智者大师的复书——《让请义书》来进行讲解,其书略云:“近岁泛,拟迹师资。顾此疏蔽,似非时许。况圣泽日隆,复垂今命。省诸庸鄙,弥匪克堪……况乎去圣滋远,晓悟甚微。徒欲承恩,惧乖深寄。有招幽谴,兼亏圣德。特愿更回神虑,别俟胜贤。

译曰:近年来你错误地相信接受了别人对我的过分称誉,仿效师徒之分。反观自己,自认为是十分粗疏敝陋的,似乎并不是象现时之人所赞许的那样的。何况你对我的礼遇恩泽正日益隆盛,现在又垂示注疏的请命,这就更让我惶恐了。反省自身平庸鄙薄,因此实在不敢克当堪任……况且现在离佛世渐久,能够透晓领悟的人是少之又少。徒然地想接受你的请命,但恐怕要违背你深切的寄托,要让你失望了。(如果我勉强为之,若于义理有所缺失,)即会招致幽冥的谴责,又有亏于你的圣明德化(指无知人之明)。因此希望你能回转你原有的想法,另外等待其他的胜德贤能之人。

(泛,过分地赞誉。拟迹,仿效。圣泽,原意是指帝王的恩泽,这里主要是指晋王杨广对智者大师的礼遇恩宠。)

智者大师的回复虽然十分谦退,但其根本意思正如《别传注》所云:“此乃不允所请者也。”

 

后三日,王复书云:“智者昔在陈朝,瓦官大集,荣公先被折角,两琼才获交绥。

  晋王杨广接到智者大师的回信后,“循复久之,恍如自失”,于是在三天之后又写书给智者大师,书中有说到:大师您以前在陈朝的时候,于瓦官寺举行盛大的集僧法会,小庄严寺的慧荣一下子就被您折服了,而彭城宝琼和建初宝琼这两位当时有名的大德,也是刚开始交锋几句,便怯而退走了。

 

(注:小庄严寺慧荣,答难堕负,如折其角。《汉书》“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五鹿,这是复姓,全名五鹿充宗。岳岳,比喻位尊气盛,锋芒毕露。折其角,这是双关语,因为鹿角高耸突出,比喻五鹿充宗的为人恃气好胜,现在把鹿角给折断了,比喻在争论中被人驳倒。

其典出《汉书·朱云传》:汉元帝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齐登堂,抗着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

 

(注:两琼者,彭城宝琼、建初宝琼,并梁朝人。绥者,马颔下缨也,战则两马相触。今两琼与智者议论,才交绥便怯走也。《左传》:“交绥而退。”)  

  梁朝时有两个宝琼,1、彭城宝琼(504~58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少年出家,精于《成实》之学,曾蒙梁武帝诏入寿光殿论谈。其后,请辞归乡,在建安寺讲说,外人见寺有白龙现,男女奔至寺,但见琼在座讲,因是号为白琼。在陈朝武帝、文帝之世,师被举为京邑大僧正,其名声遂传于四方。寂于陈至德二年,世寿八十一。2、建初宝琼,生卒年不详,常被万春树皮黑袈裟,故号乌琼。此衣后来宝琼可能供养给了智者大师,大师又转赠给了杨广。

绥suí,马颔下(下巴)挽以登车的绳索。《仪礼·士昏礼》:“壻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郑玄注:“绥,所以引升车者。”《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古代打仗的时候两马相触,以争胜负。现在两琼和智者大师言议辩论,没几句话就把他给辩倒了,就好象在战时两马才刚刚接触,便怯而退走一样,如《左传》云:“交绥而退。”其义相同。 

 

前往荆州,旧学名僧,莫不归服。非禅不智,验乎金口。

  后来您前去荆州,饱学而有名望的僧众,莫不归依叹服。之所以有这样的功德,那完全由于您是依定而发慧,纵无碍辩,才能“融会包举,始得

佛意”,这和如来金口所说的“非禅不智”是一样的道理。

 

(注:《止观》引经云:“非禅不智,非智不禅。”)

讲  “非禅不智,非智不禅”这句话在很多经典里面都可以看到,现依《摩诃止观》卷三来解之:“若从正见、正思惟入定,从定发无漏,是时正见智名大臣,正定为大王。从此得名,名三三昧,‘非智不禅’,即此意也。若由正定生正见,从正见发无漏,是时正定为大臣,从此得名,名三解脱,‘非禅不智’,即此意也。”

 

弟子即日而不依请,如彼弥勒,今当问谁?

  这封《重请义书》的开头,杨广就说“学贵承师”,如果我现在不向您依从咨请,那就比如弥勒菩萨看到世尊放光动地而不去请教文殊菩萨一样,不就当面错过了吗?我又能够向谁去请教呢?

 

(注:《法华经》:“弥勒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当问谁?谁能答者?”云云。)“

  此引经文,文显不释。

 

七月,以所著《净名义疏》初卷奉王。

  杨广写《重请义书》是六月二十五日,智者大师于七月份的时候就把写好的《净名义疏》第一卷交给了他。晋王杨广为此有《王谢义疏书》,见《国清百录》卷三。

 

是月,师以荆州立玉泉及所修十住寺,请王为檀越。王即贻书达荆州总管,尝令检校。

  这个月,智者大师请晋王杨广为荆州玉泉寺和重新修葺了的十住寺的护法,杨广于次月(八月二日)写书给当时的荆州总管达奚儒,让他共同来护持寺院。检校,原意审核察看,这里有共同护持寺院的意思。如在《王与上柱国蕲郡公荆州总管达奚儒书第五十五》中云:“复闻公等多结胜缘,大乘运通,良深随喜……想加心影响,奖成妙业,公私覃福,幽显同赖。

这时的荆州总管是达奚儒,可能原先的总管王世积已经调任他处了。

 

复致书劝留栖霞,庶获咨决,“行道本贵安心,宁劳过远天台之路,幸辍前怀”。

  在七月二十七日的时候,晋王杨广曾写信给智者大师,劝请智者大师能够留在栖霞寺,这样就能够“朝发暮到,应可谘决”。谘决,咨询决疑。在信中又说:“修行佛道本来重视的就是能够随时随处将心安住于一处,何必烦扰地前往遥远的天台之地呢?希望您能放弃原有的情怀和想法,‘屈己为人’。”

 

师复书曰:“栖霞咫尺,非关本誓。天台既是寄终之地,故每属弟子,一旦无常,愿归骨于天台。昔愿创伽蓝,故欲遣修葺,方乞寺名,屈作檀越。”王答皆许之。

  智者大师回信说:“栖霞寺虽然很近,但和我原本的誓愿了不相关。天台山既然是寄托终身的地方,所以我经常嘱咐弟子们,如果哪一天我圆寂了,就把我的骨灰送往天台(《国清百录·重述还天台书第五十三》作“一旦无常,身充禽鸟,焚烧余骨,送往天台,愿得次生,还栖山谷”)。以前曾经发愿要在天台山创建寺院(此指国清寺而言),所以想派人前去修理整葺,将来如果要向朝廷乞求寺名,还望你能屈尊作寺院的护法。“晋王杨广在《答书》中都一一答应了。

方,副词。将,将要,表未来。《诗·秦风·小戎》:“方何为期,胡然我思之?”马瑞辰《通释》:“方之言将也。”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信方斩,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为女子所执’。”唐皎然《送秘上人游京》诗:“共君方异路,山伴与谁同。”

 

八月,蒋山栖霞寺沙门保恭,奉纳本寺田园,请师来居,不赴。

  在这里首先要辨正一个差错,栖霞寺是在摄山,而不是在蒋山,这两座山不是同一座山,相去近20公里,应予改正。这个差错是沿用了《国清百录》卷四《蒋山栖霞寺保恭请疏第一百》的,在《请疏》中保恭明确讲:“但所居栖霞寺者,宋代明征君宅,僧绍之所建主也。镌山现像,疏岩敞殿。似若飞来,无惭踊出。”而明征君(即明僧绍)所建的栖霞寺是在摄山,并非蒋山。

摄山,即栖霞山,位于江苏南京东北二十三公里处,又称聂山、摄岭。山多产药材,食之可以摄生,故称摄山。又其形状如伞,亦称伞山。山麓有栖霞寺,据《梁高僧传》卷八法度传、陈侍中尚书令江总持之《摄山栖霞寺碑铭》等所载,刘宋明帝泰始年中(465~471),处士明僧绍(即明征君)隐居此山,结草庵,凡二十余年。时有僧法度自黄龙来游,与明僧绍道契甚厚。明僧绍去世后,法度以其宅为寺,号栖霞精舍,是为栖霞寺之起源。

蒋山,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三国吴孙权为立庙于钟山,因此改称蒋山(见《初学记》卷八引《丹阳记》)。两者不可相混。

八月,摄山栖霞寺的保恭法师敬献本寺的园田基业,请智者大师前往居住,“庶金刚之域,与鹫岭而长存;法宝斯传,等鸡山而不灭”。但智者大师志在天台,所以没有前往。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