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九十五)

若能于病患境,达诸法门者,即二十五人,百金可寄(注:《涅槃经》商行寄金喻)。

  商行寄金,前面已解。二十五人,即二十五岁人。

《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谓于食起观,能令食遍。因此不要局限于事食,应起理观,若得食为法界,则历一切法,无不一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即如二十五岁人可寄托也。

 

今我最后策观谈玄(注:凡言策经、策试、策法,及今策观,皆鞭策令进之义),最后善寂,吾今当入(注:善入寂灭)。“

  教材上“同观”应改为“策观”。

这是我最后对你们进行鞭策修习止观和谈论佛法玄理,最终的真善寂灭,我现在应当趋入。

 

智朗请曰:“不审师入何位?没此何生?谁可宗仰?”

讲  不审,不知道。《战国策·楚策四》:“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汉书·英布传》:“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

宗仰,推崇景仰,亦即信奉依止之意。《晋书·儒林传·范宣》:“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新唐书·儒学传上·盖文懿》:“文懿为国子助教。既升席,公卿更相质问,文懿譬晓密微,远近宗仰。”

 

师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告实何益

  如盲问乳,典出《涅槃经》,南本卷十三云:“,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粖。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粖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粖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摩诃止观》卷五云:“若为盲人说乳,若贝若粖,若雪若鹄,若盲闻诸说,即得解乳,即世谛是第一谛义。”

 

吾今当为破除汝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五品耳。

  教材上“祗”应改为“祇(只)”。祗zhī,敬,恭敬。

这是回答智朗的第一问“师入何位”。五品位看似比较低,实是初依菩萨,能为二乘作依止,如《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云:“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阿罗汉连初随喜品都望尘莫及,何况五品呢?请看下图:

A              B                                         C

智者大师虽然暂居A点,但圆伏五住烦恼,对于C点的诸佛密藏了了清楚。而位于B点的罗汉,初一看似乎走得比较远,但他只能了知A点到B点之间的事情,对于B点到C点的事情连做梦都梦不到,这时就要靠“余佛”来为其决了了!

又如世间的学位,圆教之人是不落渐次,直接就读博士的,但在没有毕业之前是没有文凭的。而前面三教是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慢慢往上升,每次毕业后都有相应的文凭。因此他们就拿着文凭到处炫耀,似乎比没有文凭而直接读博士的人要高超。但实际上两者如何能比嘛!根本不在一个级别,直接读博士的圆教之人不知要比前三教高干多少!

有关五品位的解释在前面也已经讲了很多了,现在再用上面两个比喻来说明,若能真实了知五品位的含义,就不会于此生轻慢想,从而精进修道。

 

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

  这是答第二问“没此何生”,智者大师明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这是答第三问“谁可宗仰”。波罗提木叉,意译别解脱、随顺解脱、保得解脱等。即若受持五、八、十、具等戒,于身三口四等七支罪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依戒而解脱生死轮回,顺应涅槃境地,故名随顺解脱。又依戒而保得解脱,故名保得解脱。故《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智者大师临当灭度,故同佛所嘱。

四种三昧,解见前,其修行也不出依身、受、心、法为主,故得与佛所云“依四念处而住”同理同义。明导,贤明的导师。如《大唐西域记》卷六:“如来降尊,即斯下土,灭世间明导,丧众生慈父。”

在《观心论疏》中,章安大师有一问答料简,现不惮繁琐,全录如下:

“问:诸佛入道法门无量,云何唯令依念处、木叉二法而住耶?

答:二法虽略,而理含摄一切法门皆尽,故偏劝也。今略辨二行多含之相者何耶?四念处是慧性为目,木叉戒为足。经云:目足具故,能到清凉池。又念处慧是解,木叉之戒为行;又念处是智慧庄严,木叉之戒是福德庄严;又念处是般若度,行是五度;又念处是观照轨,行是资成轨,由是二轨,能显真性之轨;又慧是圆净涅槃,行是方便净涅槃,由是二涅槃,能显性净涅槃;又慧是了因,行是缘因,由是二因,能显正因;又慧是般若德,行是解脱德,由是二德,能显法身,成三德也;又念处是观照般若,行是方便般若,由是二般若,能显实相般若;又念处是圆净解脱,行是方便解脱,由是二解脱,能显性净解脱。是则念处之慧,木叉之戒,略具十义,故偏劝耳。

但凡夫谓身为净,言受是乐,执心是常,计法为我。由斯四倒而起贪爱,贪爱无明而有诸行,乃至老死,苦集浩然,八万四千烦恼火,烧于五阴舍宅。故法华云:四面俱时,欻然火起。即譬四倒也。

若小乘观人,即观身不净破于净倒,观受是苦破于乐倒,观心无常破于常倒,观法无我破于我倒。是则由前迷心颠倒,谓身是常乐我净,故起贪爱诸烦恼。今既观知身是不净,乃至苦无我,则不起贪爱,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灭。是则生死河倾,涅槃河满,即是竞共推排,争出火宅,到无畏处。为是因缘,劝为小行之人,令依念处修道耳。

次明大乘念处者,经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然菩提涅槃之道,寂寥无相,非净非秽,非苦非乐,非常非无常,非我非无我等也。而今既言生死之身即是菩提涅槃之身,即是真如法界实相之体。故经云:不坏于身,而随一相。又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斯则非枯非荣,在双树之间,恬惔寂于二死苦矣。但众生抱慧而常夜游,宁识身中佛之知见;醉无明酒,岂觉衣中之宝。故劝令依修大乘念处,观身非净非秽,观受非苦非乐,观心非常非无常,观法非我非无我。是则非枯非荣,归于大寂涅槃,住于如来三德涅槃秘密之藏。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安住是中。为是因缘,令依四念处修道耳。

劝依木叉戒者,持小乘戒,则有十利功德。何者?一者云摄僧。僧者,此云众,众以和为义。然虽殊方异国,若同在佛法,出家具戒,财法悉共,摄令不乖,则事和也。无作戒资发定慧,契于无漏,同归一极,即理和也。二者极好摄。同禀净戒,各护三业,则无相恼触,即极好摄也。三者僧安乐住。以戒各护身口,无相恼乱,故僧得安乐住也。四者折伏高心。以戒净故,能得禅定,观解心生,能伏烦恼高心也。五者有惭愧得安乐住。由有净戒,能发定慧,内怀惭愧,是得安乐住也。六者未信得净信,即是内凡得假名定慧,遣外凡不信也。七者已信增长信。进修实法空,得暖顶忍等三法,信解转深也。八者遮今世恼漏。此则世第一法,折伏道满也。九者断后世恶。从苦忍初心,讫罗汉金刚心,以还真断惑故也。十者梵行久住。梵之言净,亦云涅槃,此是罗汉极果,所作已办也。斯是持小乘戒,得此十利,故劝依木叉住也。

次明持大乘戒者,即是智所赞戒、自在戒、具足戒、诸波罗密戒也。持此者亦有十利,名同前而义大别。何者?一摄僧,即是一体三宝之僧。三智与三谛理和融,即是僧义。智照于境,无境不明,即智摄于境。境发于智,无智不发,即境摄于智。境智相摄和融,故名摄僧也。二极好摄者,智照于境,摄境无不中。境发于智,摄智无不圆,故名极好摄也。三僧安乐住者,三观之智,栖三谛之境,境智相称和融,故名安乐住也。四折伏高心人者,得大乘戒,能折伏三谛下惑之高心也。五者有惭愧得安乐住者,惭天即是惭第一义天,愧人即是愧方便道中之人,故名惭愧得安乐住也。六者未信得净信者,未信谛理者,令皆得明信也。七者已信增长信者,增进中道信也。八遮今世漏者,即大乘伏道满也。九断后世恶者,即断五住惑,讫金刚心。十梵行久住者,即是妙觉大涅槃,始名极净,即梵行久住也。是则持净戒者,得大乘十利之益,故劝令依木叉住。“

亦如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卷五云:“律中第一要务,在常一其心,念无错乱,谓依四念处行道也。四念处慧,佛法总关。无念处慧,著袈裟如木头幡,礼拜如碓上下,六度万行,皆同外道苦行,无与真修。若依念处行道,则持戒功德,现能获四沙门果,乃至圆十地,克获无难。”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