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通佛灯,是为眷属。“
讲 此一段是智者大师诫劝之文。
传通,谓转转相传而流通无尽。《别传》作“传习”,谓接受师传并进行温习训练。语出《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眷属,谓受如来之法,助如来之化者。
此句意为应以法为亲,莫以情相牵,否则“传习魔灯,非吾徒也”。
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声磬?世间哭泣丧服,皆不应为。”
讲 声磬,《别传》、《南山传》作“响磬”。
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实此月二十四日未时也。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讲 此所谓“安禅而化”也!不出禅定,端坐取灭,故云安禅而化。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安坐在外,经历十日,道俗奔赴,号泣绕拜。入龛之后,流汗遍身,将舁归佛陇,连雨不休。弟子咒愿,乞加神力,才举禅龛,应时开霁。乃于寺西南峰起坟奉藏,从先嘱也。
讲 绕拜,旋绕礼拜。 舁yú归,抬归。开霁,放晴。
传法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者不可称数(注:梁肃《禅林寺碑》:“得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十二人)。
讲 传法,可以传持佛法。得法,得到这个法门。《禅林寺碑》即《修禅道场碑铭》,梁肃撰于唐元和六年(811),现立于智者塔院。
师造寺三十六所,尝曰:“予所造寺,栖霞、灵岩、天台、玉泉,乃天下四绝也。”
讲 栖霞寺,即南京摄山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智者大师592年的时候曾驻锡此地,大为扩建整修。
灵岩寺,位于山东省长清县泰山西北麓,最初天竺僧朗于苻秦永兴年间(357~358)来此说法,由于“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名灵岩。寺初兴于北魏,盛于唐宋。
晋王杨广于594年的时候曾经奉旨到东岳泰山封禅祭祀,于途中曾写信向智者大师问安,书见《王从驾东岳于路遣书第四十六》。当时智者大师应在湖南岳州,并没有前往泰山,但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因缘,智者大师才让杨广为外护,重修灵岩寺的吧。汪子清《泰山志》:“唐李吉甫纂《十道图》,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合兹寺为四绝。”宋嘉祐六年(1061)《灵岩千佛殿碑文》亦曰:“其间煊赫中夏,辉映诸蓝,得四绝之伟者,则有荆之玉泉、润之栖霞、台之国清,洎兹灵岩是也。”
天台寺,即后之国清寺,是智者大师于生前定址定样,而于灭后所建者。坐落在五峰环峙、双涧回澜的形胜之地,如诗云:“台山一万重,帝割为佛国。刹院如星罗,国清最雄特。”故《天台山记》云:“天下四绝寺,国清第一绝。”
玉泉寺,智者大师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十二月所建,翌年四月,于此开讲《法华玄义》。十四年,智者大师复于此说《摩诃止观》。
讲 此为福德庄严,如文不释。
或问:《行事抄资持记》卷四十一云:“《四分》不得畜二沙弥,若畜者须乞。《祗》中不得畜众多沙弥,听一极至三人。”今大师云何广收徒众?
答:此乃圣制,自当遵奉!智者大师于《摩诃止观》卷六认为,唯有五部律填胸,才能“对缘行事,自正正他”。此种道理,智者大师岂会不知?然大师所为,亦有说者,请看下表:
年 份 | 全国户数 | 全国人口 | 减 少 |
609年 | 890万 | 4600万 | |
626年 | 290万 | 1600万 | 2/3 |
隋末十八年的改朝换代混战,使全国三分之二的人民死于非命。这还是就平均数而言,在混战激烈的地区,如中原(河南省)、关中(陕西中部)一带,人民幸存的不及十分之一。试想一下:在战乱时代,严禁官私剃度出家,那么全国出家人还能剩下多少呢?
智者大师正是洞达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深感佛教的未来堪忧,于是不得不“为他损己”,广收徒众,希望能够为未来的佛教留下佛种!这种大菩萨洞察力、发心利他力,岂是凡心所能测度?这样的“犯戒”功德,岂是斤斤著衣持钵、小心小量者所可比拟?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啊!因此我们对于智者大师的“为他损己”之行,又该是怎样地感激涕零啊!请三复“贫道在世六十年,未尝作有为功德”、“生来所以周章者,皆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之言。“未尝作有为功德”,岂非所作一切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耶?
然则现在我们也可学智者大师而广收徒众吗?
答:今时之人,心杂名利,好多眷属,是为狮子虫,岂可与智者大师同类相比哉!若无智者大师之慧眼、大菩萨之权巧方便,幸依戒律而行。否则何止损己,亦乃损他。吾恐非是法门之幸,恰是法门败坏之源耳。故济群法师于《佛教的师资问题》一文中呼吁道:“经律对于剃度沙弥人数的限制,除了对被度人负责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持僧团的纯洁。《四分律》规定的三项为师条件中,其中有一项“能勤教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教授弟子上,还必须兼顾弘法和自己的修行。一旦徒众多了,必然无法一一认真教授。如果放松教育,就不能使弟子成为合格的僧伽,如此不负责任,不但害了徒弟,也害了整个佛教!试看今日僧团,许多人只喜欢广收徒众,多多益善,美其名曰‘发心度人’,结果造成僧人素质下降,佛教面上无光。希望这些广收徒众的大德们,发点善心,救救佛教吧!“
师于三十年,唯着一纳(注:衲非),冬夏未尝释体。有所受施,一果一缕,悉以入众。
讲 教材小注上的“纳”字应改为“衲”。释体,脱去衣服。此段明智者大师持戒谨严,犹如冰霜,语出《训知事人第七》。
凡所弘通,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文,有大机感,乃亲著述。
讲 智者大师在弘扬流通教法的时候,从来不预先蓄积写作文章注疏,而是安住于无碍辩才,自然契合义理,符合经文。只有当有了大的机缘和感应时,才会亲自予以著作撰写。
四无碍辩,又云四无碍智,约于意业而谓为解,谓为智,约于口业而谓为辩。1、法无碍,于教法无滞;2、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3、辞无碍,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4、乐说无碍,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
为晋王著《净名义疏》二十八卷,为毛喜著《六妙门》,为兄陈针著《小止观》,为学徒著《觉意三昧》、《法华三昧行仪》各一卷、《法界次第》三卷(注:已上皆亲制)。
讲 目前收于大正藏和卍字续藏中有关智者大师的著作共有35部166卷,由大师亲笔所著的共有六部:
1、《净名义疏》:又称《净名广疏》、《维摩经大疏》等,收于卍27、28册,是智者大师应晋王杨广之请而作。《净名经》共三卷十四品,但智者大师只解到第八品《佛道品》,就因疾而止,后面的六品则由灌顶大师补作完成。
智者大师另有《净名玄疏》六卷,收于T46,是以“五重玄义”来注释《维摩经》之经题的,为台宗《维摩经》注疏之双璧。
2、《六妙门》:即不定止观,收于T46。
3、《小止观》:本书写作因缘如《别传》云:“梁晋安王中兵参军陈针,即智者之长兄也。年在知命,张果相之,死在晦朔。师令行方等忏,针见天堂牌门,此是陈针之堂,过十五年,当生此地,遂延十五年寿。果后见针,惊问:‘君服何药?’答:‘但修忏耳。’果云:‘若非道力,安能超死耶?’”
4、《觉意三昧》:全称《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收于T46。意为在一切时中,一切事上,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之三昧。即台宗四种三昧中之非行非坐三昧,《大品般若经》名为“觉意三昧”,慧思大师称为“随自意三昧”。
5、《法华三昧行仪》:又作《法华三昧忏》、《法华三昧仪》等,书名之下副题为“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礼法华经仪式”,收于T46。本书为智者大师从慧思大师所传承的法华三昧的精髓,撷取《法华经》、《观普贤经》等诸大乘经典之精义,揭示了法华三昧之方便及正修之行仪。
6、《法界次第》:具名《法界次第初门》,收于T46。根据本书“总序”可以知道,智者大师原本是想撰写三百科共七卷的,但只完成了前面的六十科三卷。其撰写之意有三:“一为读经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当以此诸法名相义理,一一历心而转作,则观解无碍,触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达一切佛法者,则三观自然了了分明也。”
智者大师其他重要著作:
一、 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
二、 天台五小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
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三、 其他止观著述:《观心论》、《禅门要略》、《禅门章》、《禅法口诀》、
《观心食法》、《观心诵经法》等。
四、 有关净土的著述:《阿弥陀经义记》、《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
等。
五、其他著述:《四念处》、《四教义》、菩萨戒经疏》、《仁王经疏》、《三观义》、《方等三昧行法》、《普贤菩萨发愿文》、《天台大师发愿文》等。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